在莆田市荔城区,有一处“世外桃源”,离市区很近,离喧嚣却很远,它就是“华侨第一村”西天尾镇后黄村。村里随处可见具有莆阳老建筑特色的百年华侨民居,还有莆田唯一现存完好的“四目井”和距今600多年的桃源社。这里,三面环山,古建密集,民风淳朴,是一处绝佳的休闲观光胜地。2019年,后黄村被评为“金牌旅游村”。

 


后黄村航拍

 

      此次来到后黄村,时令已近夏季,天空细雨绵绵,被雨洗过的后黄村更显得清新怡人。近处一朵朵红花冒出墙头,远处树林里稀稀疏疏地可以听见蝉鸣声。村尾那些依山就势开辟的,层层叠叠、蜿蜒连绵的梯田,与村庄房屋外延线和山林边际线自然交接,像一幅清雅的水墨画。我们走在青石板路上,道路两旁,一座座红砖老宅在细雨中静静伫立。

 

      这些红砖老宅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拥有两百多年历史的清代古碉楼,碉楼至今保存完好。这些挺立了一个世纪的碉楼大多因年久失修而变得灰旧衰败,但越向它们靠近,越能清晰地感受到那份未曾在时光里消退的凝重与警惕。那斑驳的墙壁、乌黑的窗口和透亮的射击孔,无不在讲述着那个并不算遥远的年代里,这片土地上发生的风云往事。

 

      碉楼共有四层,外观是典型的莆田古建筑风格,青石墙基上砌着红砖墙,红砖墙上的窗户具有中西结合的风格,充满艺术感。碉楼入口门是一道有5厘米厚、外层包裹着铁皮的实木门,结实却不笨重,稍一用力便可将门推开。进门的围墙约有60厘米厚,内为夯土结构,外部用红砖装饰。经过三道木质铁皮门,见一水泥楼梯,沿着楼梯,我们来到碉楼的二层,当走到倒数第四层楼梯时,脚下的台阶变成了木质材料。掀开木质楼梯,可见楼梯下方有个两米左右深的暗室,碉楼的主人常将贵重的物品藏在暗室内。在二楼墙壁与地板交接处,有两个通往楼下的小洞。据当地村民介绍,当土匪用火攻时,碉楼内的人可通过楼上的两个小洞灌水,将火灭掉。

 

      碉楼不仅有作战防御功能,也设有休息室。休息室位于碉楼主楼与居住楼房之间,通过休息室的门可直接通往居住楼房。整个休息室约有10平方米,为木质地板,外墙上仅留有一个窗户,但没有枪眼。然而要通过这道木门进入居住楼房也并不简单,据村民介绍,这扇门上有八个锁,只有全部解开才能够开启这扇门。这道通往居住楼房的木门不仅“锁头”多,且藏有多个机关,一般人无法开锁。门上方有个不起眼的铁皮锁,虽然没有钥匙,但如果找不到机关,就无法打开。铁皮锁下方的木头锁也是一样,开关前必须拨动机关,否则无法移动木锁。机关重重的古碉楼,彰显了先辈们的智慧,让人叹为观止。

 


后黄村百年碉楼

 

      碉楼内可谓应有尽有,厨房、卧室、客厅,还有走廊天井,房间内藏有各种好玩的“奇珍异宝”。厨房内一个由红砖砌成的旧式灶台依然保存完好,灶台可同时供两个锅做饭。与厨房仅有一墙之隔的三角形房间内,不仅有隔层,还有私人粮仓,粮仓被设置在三角形的最小角处,底部设有干燥通气口,外部可用木板将粮仓封闭。村民说,这是大户人家才有的,用来存储粮食。在客人多时,隔层会被当作临时客房使用。大厅内摆放着村民刚从各个房间内整理出来的物品,有油漆精美的水桶、颇具西洋风格的油灯、样式各异的农作工具。


      从古碉楼出来,我们来到了莆阳民俗体验馆,这也是一栋碉楼古建筑。整个民俗馆共分成展示大厅、生产工具展区、生活场景展区、纺织展区和民俗活动体验5大展区。在游览民俗馆的过程中,我们切身体会到当地人赖以生存的方式和习惯。在生活生产区,摆放着居民农业劳作的打谷桶,水车和木工用具,馆里的工作人员向我们大致介绍了它们的作用。在纺织展区,一个陈旧的老式织布机放置在正中央,木质的结构稍显粗糙和斑驳,据工作人员介绍,这些生产生活工具皆是从民间收集而来,经过风雨的冲刷上面留下不少岁月的痕迹。在民俗体验馆,最让人期待的是民俗活动体验。我们在现场体验扁食、红团等特色小吃的做法。红团是蒲仙地区的特产,其红绿相配的外形一下就吸引了我们的眼球,我们与当地村民一起体验制作红团。糯米粉搭配面粉加上红色素和水搅拌均匀,和成面团,再在面团里包入熟绿豆和白糖搅拌的馅料,最后放入模具中塑形,再把初具规模的红团放在粽子叶上用大火蒸上25分钟。待红团出锅,粽叶的清香和着清甜的红团,口感甜而不腻。

 


莆阳民宿馆

 

      说到后黄村当地的特色建筑,一定要看一看桃源社。

 

      始建于明朝的桃源社内供奉着神佛菩萨,距今已有600年的历史了。后黄桃源社始建于六百多年前。当时有村必有社,在荔城区西天尾有个叫后黄六哥,富甲一方。有一天,梦中仙人指点,让他建一个“社”。想到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后黄六哥找到一块桃花林,在桃花林附近动工修建村社,建成后取名“桃源社”。据说,桃源社建成后,村子人丁兴旺,第二年就出了4个秀才。桃源社的正上方挂着一块木质匾额,篆刻着“桃源社”三个醒目的大字,其雕花繁杂,金黄的裱框皆显出桃源社的庄重之感。桃源社虽然构造简单,但是房梁屋柱的雕刻都十分精美,门口栩栩如生的浮雕图案雕刻在历经沧桑的石鼓上,处处体现建造者的用心。社内供奉着13座神像,现有的神像都是近现代雕刻的。每逢桃源社内供奉的神明诞辰,村中都会举行游灯、跳舞和跳火等,祈求子孙平安多福。至今依然香火鼎盛,绵延不绝。不大的桃源社中,种满了桃花。我们去的时候,恰巧桃花绽放。一树一树的桃花,逐一盛开,煞是壮观。

 

知秋湖荷花池

 

      除了精致的古宅外,村里还有一口古老的“四目井”。据说,这是现在莆田唯一的一口有四个取水口的井,至今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了。所谓“四目井”,即四个井口共通一个井身,井深10多米,曾是全村乡亲的饮水源。这里的井水甘甜可口,水质干净清凉,源源不断,来此打水洗衣、做饭的人络绎不绝,这口百年老井至今也仍在使用。百年来,后黄村背井离乡下南洋的游子,以四目井为地名书信投递往来,而曾经作为本村人员聚集地,四目井也曾是村里信息交流和公告之地,见证了后黄村的百年兴衰。

 

      穿梭在莆田后黄村的街头巷尾,我们来到了一家装潢普通的小店,填填肚子。墙上价格亲民的小吃就是正宗的本地味道。焖豆腐、西天尾扁食、卤面、粽子、年糕……这里没有精致的大菜,但每一种小吃都有着自己的莆仙故事。西天尾扁食,又称“馄饨“,在莆仙境内,主要有清汤扁食和燕皮扁食两种,西天尾扁食属燕皮扁食。坐在逼仄的小吃店里,等待店家亲自端上一碗热腾腾的扁食,饱满圆润的扁食总共有八颗,不多不少的分量刚好够消解饿意,汤上浮着些许的葱花。先尝上一勺鲜汤,然后再把完整的一颗扁食送入口中,皮薄馅嫩,软糯的肉质很快就咀嚼下肚,迫不及待地去舀下一颗。在莆仙方言中,“面”与“命”谐音,更被莆田人寄予长命百岁的祈愿。所以每逢生日或者寿诞,家人们总会煮上一碗长寿面。莆田卤面有别于普通的汤面,它的一大特点是佐料很多,蛏干、干贝、干虾仁、海蛎、蘑菇、红菇,海里游的,树下长的,大杂烩式地炒成一锅,汤汁浓郁而鲜美。

 


休闲小公园

 

      在这座莆仙特色和南洋风情混搭的小村庄里,随处可见历经岁月的红砖瓦厝和古韵古香的老宅。我们返程的时候,天已渐渐放晴,雨后第一缕阳光透过苍天古树照射在这片土地上,遥望远处满山的绿意,耳畔传来林间小鸟悠悠不绝的鸣啭声,隐身于钢筋水泥间的后黄村,外界的纷扰似乎破坏不了此地的平和和幽静,时间也在这座安逸静谧的小村庄里被无限拉长。

 

      后黄村,一个养在深闺人未识,大隐隐于市的人间仙境。

 

网站首页    清新福建    旅游    【金牌旅游村】莆田后黄村:红砖古厝 莆仙风韵

【金牌旅游村】莆田后黄村:红砖古厝 莆仙风韵

2021年6月18日 09:49
浏览量:0
导 航
热 点 推 荐
曝光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