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泉港区后龙镇坑仔底虎石村有一条美丽的生态文化旅游长廊。许多人想不到,六年前,虎石村还是一座几乎被外界遗忘的闽南古村落。这里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离不开国家实施乡村振兴大业的契机,以及驻村干部黄凤禧的参与。黄凤禧虽然在后龙镇政府上班,却住在泉港城区,但他时刻关注着挂点村虎石的发展变化。他曾获得“福建省见义勇为先进个人”和“泉州市五一劳动奖章”等称号,这些荣誉赋予他更多使命和职责。

 

2016年9月,超强台风“莫兰蒂”从厦门市登陆,泉州受到重创,虎石的灾情非常严重,洪水从虎石溪涌入村中,几座有价值的古建筑物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黄凤禧作为驻村干部,心急如焚,他与乡亲们蹚着积水,投入抗灾抢险工作,也意识到环境整治对保护古村落的重要性。于是他与乡亲们开始塑造虎石“文化古村落”的形象,修建古商道、新村道、校道等近8000平方米。集资391万元做好房前屋后绿化、“虎石溪”改造提升、农村污水处理一体化工程,并把生态文化旅游作为虎石的发展定位,并开始启动虎石公园建设。

 

整治后的虎石溪

 

虎石公园以虎石溪为纽带,以孝子山为背景,分成几个富有乡村文化元素的公园功能区。征地时并不太顺利。占地65亩的公园大部分是荒地,但有一小部分是菜地,有的村民对征地存在抵触情绪,影响公园的建设进度。农村的事很繁杂,黄凤禧作为本村人,既有利又不利,乡里乡亲的有时候事情更难办,但是为了公园建设他义无反顾地站了出来。除了指导村里制定实施方案,分片包干、责任到人外,他还动员老父亲带头无偿捐献0.1亩地,助力公园建设;他逐户上门宣传乡村建设的重要意义和美好前景,还在动员会上做了“心直路亦直”的动员报告。他说只要心直,路自然会直;公园可以健身,也可以净化村庄的空气。这些话很接地气,解开了村民的心结,也得到了群众们的积极响应和支持。

 

地征下来后,村里仍然面临着“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建设公园需要大笔的资金,从哪里来?黄凤禧积极协助向上级申请补助,向社会募集资金。虎石的不少乡亲在海南、厦门、深圳经商务工,主要从事建筑、家具业,他们热爱家乡,积极捐款支持公园建设。在各级政府和有关单位支持下,2016年12月开工建设,2017年及2018年分两期投资440万元建成虎石公园,著名书法家、散文家朱以撒题写园名。

 

虎石公园(著名书法家、散文家朱以撒题写园名)

 

文学漫道是虎石公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大亮点。黄凤禧为此颇费苦心。他牵头募集资金,购来两块各15万元的大石头,刻上作家戴冠青的《虎石村写意》和蔡飞跃的《虎石行记》,同时,把清朝光绪年间本村秀才黄天选亲书的“关心习职、知理畏人、日行三省、时重九思”的训词刻入石碑,这些碑刻被立在文学漫道边。许多作家受邀前来,现场观摩,有感而发,写下了不少诗篇。文学漫道边的碑刻越来越多,逐渐形成作家碑林,村里的文化氛围也越来越浓。

 

公园的植绿很用心,栽上村民喜欢的造型榕、香樟、洋紫荆、凤凰木、茶花等树木。在公园的恰当位置处,竖立着体现当地民俗的“逗新娘”和挑着“大路担”壮汉的雕塑。由于“虎”与“福”谐音,因此村民就将“虎石公园”称为“福虎公园”,表达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与向往。

 

虎石文学漫道

 

作者蔡飞跃(右)与黄凤禧在蔡飞跃《虎石行记》碑刻前合影

 

当地民俗“逗新娘”的雕塑

 

将废旧砖窑建成红砖窑文化馆,助力虎石的文化振兴,凝聚着黄凤禧的心血与汗水。砖瓦烧制是虎石的传统产业,已有五六百年的历史,村里目前最古老的窑厂是始建于明代的“隆庆窑”,是闽南红砖文化的源头之一。由于建筑材料不断换代升级,传统红砖逐渐退出市场。到了1992年,村民黄顺金烧完了最后一窑砖瓦,虎石便偃窑熄火,流传数百年的砖瓦烧制业宣告结束。

 

在砖瓦窑不再冒青烟的时候,黄凤禧从虎石到外地求学,渐渐远离家乡。学有所成后,他回到家乡教书育人,再转岗至政府机关工作。每次回到村里,看见“隆庆窑”等几座旧砖窑快要倒塌、杂草丛生,传统技艺也几近失传,他感到十分痛惜。

 

黄凤禧思考了几天,既然要传承传统文化,必须设立一个对外宣传的窗口,免费对公众开放,让更多人了解虎石的红砖文化。受城市里把废旧老厂房打造成时尚文艺范儿十足的场所启发,黄凤禧灵光一闪,决定将村里的废旧红砖窑开发利用,再现红砖窑曾经的辉煌。

 

2017年,经过反复论证,决定在隆庆窑旧址上开辟红砖文化展示馆。在实施过程中遇到古砖窑产权的问题,这个问题有点棘手。起初,窑主人不了解“展示馆”的用途,也担心被公家占有,因此坚决不同意。说是要拆掉建新房,或是自家留着当仓库。为传承保护和开发利用好古砖窑,黄凤禧多次找到古窑主人面对面动员,他动情地说,这是全村的“宝贝”,千万不能拆掉、毁掉,并采取立据签字证明权属关系的方式,解除窑主心里疙瘩,最终促成建馆事宜。同时,为了保持砖窑独特的造型,黄凤禧在修复时全部采用村里保留下来的红砖和瓦片,修旧如旧,不加粉刷。又从村里老人手中收集到各式旧物,将古老的红墙砖、瓦当、灯笼、水瓮、砖式砚台等,以及吼狮、大食蚁兽、五福临门等装饰品隆重展示。

 

“隆庆窑”红砖古窑文化馆

 

为更形象地向外界展示闽南红砖文化的光辉历史,展示馆通过模拟传统制砖流程,促使“垒土为窑、捻土为胚、烈火炼砖”的红砖烧制技艺得到传承和保护。2019年,“红砖烧制技艺”被列入第五批区级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如今,这座曾经藏身于村落的废旧砖窑已经成为展示虎石厚重文化的“宝贝”,点燃了人们滚烫的“文旅想象”,特别是那碉堡般的红砖文化展示馆屋顶,成为游客的网红“打卡点”。

 

虎石黄氏宗祠始建于清康熙年间,是典型的闽南式三落二厅建筑,祠内设有文明学堂。黄凤禧强烈建议对黄氏宗祠等闽南红砖文化历史遗存提档升级。在乡情感召下,大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的村民还捐出土地和房屋,对祠堂进行全面整修和功能拓展,把“两会三室四榜”引进文明学堂,整合开辟了图书阅览室、电教室、娱乐室等活动场所。其中“村史励志室”展出虎石村清代嘉庆十三年(1808)进士黄山润等人的珍贵文物。

 

虎石古厝群

 

虎石黄氏宗祠(文明学堂)

 

黄凤禧多方努力,将虎石村建设项目列入2017年福建省一事一议财政奖补美丽乡村试点项目,筹措资金建设虎石公园和6个村庄整治项目,并有意识地将虎石全域景点串珠成线,实现村容村貌蝶变,在整治开发与风貌保护的平衡中开辟出一条生态旅游文化长廊。2019年,红砖文化展示馆、古商道、戏苑、虎石公园、文明学堂已成为虎石五大地标。如今游客来到虎石,既可以学习北管演奏、实践古法制砖全过程、体验砖式笔墨纸砚,还能沉浸式地观看“逗新娘”文艺表演、扮演古商号商贩角色、对话中国传统技艺,在景与物的交融之中聆听、品赏、触摸、感受深厚的虎石文化。

 

文化的振兴给虎石村带来显著效益。仅2021年,收入旅游研学机构付给村里的场租12万元,非遗红砖技艺砖雕拓纸培训并作品制成挂框收入5万元,乡贤向慈善爱心基金会捐资20万元,村民大鼓队和北管乐队收入60万元,有效增加了村财的收入。经济得到发展,虎石村容村貌也焕然一新,道路变宽了,夜晚灯光更亮了,环境更整洁了,年轻一代更喜欢读书了,老人生活增加了乐趣。美丽的村貌,也激起村民建设家园热情,人人有集体荣誉感。一个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生活富裕、治理有效的古村落正在逐步成型,百姓的幸福指数也节节攀升。

 

泉州市作家协会乡村振兴文艺创作基地在虎石揭牌

 

小学生在“习字砖”练字

 

前年我造访虎石村时,曾为这座古村写下“虎石,一座尊敬文化的古村落”的赞语。这句话,如今被印在村口“虎石戏苑”侧面的砖墙上,非常醒目。

 

虎石村,正是有了像黄凤禧这群热爱文化的人,并让文化为乡村振兴赋能。黄凤禧说:“我的责任在于发现美,并将美用文化表现出来。”2022年8月19日,经过黄凤禧的穿针引线,泉州市作家协会乡村振兴文艺创作基地落户虎石,激发更多作家助力虎石共筑乡村振兴梦,虎石尊敬文化又一次得到印证。

 

对于虎石村的未来,黄凤禧和他的乡亲们已绘就蓝图。虎石用文化振兴农民的致富之路,将越走越宽广。

 


 

作者简介:蔡飞跃,福建南安人,现居泉州市区,土建高级工程师,国家注册一级建造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现任中国散文诗研究会常务理事、福建省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泉州市作家协会主席。1984年至1985年因公赴非洲贝宁共和国援建洛科萨棉纺织厂。出版《心抵万里》等八部散文集及长篇传记文学《大明醇儒:蔡清传》。

网站首页    乡村振兴    讲好乡村振兴故事(11)| 黄凤禧和虎石生态文化旅游

讲好乡村振兴故事(11)| 黄凤禧和虎石生态文化旅游

2023年1月30日 17:19
浏览量:0
导 航
热 点 推 荐
曝光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