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福建省南平市积极探索农业农村现代化治理能力改革,通过“三进、三联、三化”等措施构筑常态长效的乡村治理机制,进一步提升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
一、推行“三进”乡村,加快乡村产业现代化。一是“生态银行”进村,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借鉴商业银行“分散化输入、集中式输出”的模式,在全国首创建设“生态银行”,农户将手中的山水林田湖草茶、闲置住房等碎片化、分散化的生态资源存入“生态银行”,先由村集体进行收储、整合、优化,再由有实力的企业与村集体签订流转协议、开展规模经营。目前,全市已搭建包括“森林生态银行”、“水生态银行”、“古厝生态银行”、“建盏生态银行”、“粮食生态银行”等市县镇村四级“生态银行”平台公司18家,大大提升了农村资产资源的使用效益。二是“武夷品牌”进村,助推产品溢价增值。注册成立南平市武夷山水品牌运营管理公司,实施“武夷山水”区域公用品牌建设工程,将原本分散在农村的各类优质农产品品牌进行整合,统一质量标准、统一检验检测、统一宣传推介、统一营销运作,首批入选“武夷山水”品牌36家企业的11个大类、34个小类农产品均实现了溢价增值,如建阳桔柚价格从10元/千克增长到18元/千克,顺昌芦柑价格增长三分之二,浦城优质稻米比一般大米售价高出150%。2019年12月,中国区域农业品牌影响力排行榜发布,“武夷山水”品牌跻身全国(地市级)第三位。三是“数字农业”进村,突破传统营销模式。与中国农科院、省数字研究院开展合作,建设15个现代农业智慧园、1328个村级益农信息社,创新推行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能和生态循环的“五节一循环”智能数控和“滴滴农机”APP线上下单等“互联网+智慧农机”运用新模式。加快农村电商发展,疫情期间还催生了武夷一方田、哒配、蚂蚁家等一批生鲜宅配企业,380多家电商企业入驻南平农业电商园区,与农业生产基地视频连线开展直播带货,让不少田间地头的农民摇身变成了网红主播。
二、实施“三联”服务,助力乡村发展现代化。一是机关联乡村,推动力量“下沉”。在全市推行“机关联乡村、党建促振兴”行动,筛选1695个机关单位党组织与1635个村党支部结对共建,今年已有5.3万人次机关党员到村调研和蹲点服务,通过联创支部、联谋发展、联抓治理、联办活动、联解难题等方式,帮助制定村级发展规划925个,推动2952个困难问题解决,促成486个新上产业项目,预计今年所有建制村村集体自主经营性收入均突破10万元。二是民企联乡村,帮助联姻“结对”。在110个省级乡村振兴试点村率先推行“一村一企”结对共建模式,引导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配对入村,由村办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负责生产,龙头企业专注于标准制定和农产品加工流通,推动建立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目前,已有74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62个试点村开展了结对共建,平均带动村集体增收约10万元。三是人才联乡村,打造核心“支撑”。深化科技特派员制度,财政出资500万元建立风险补偿资金池,与金融机构合作推出5000万元“科特贷”产品,鼓励科技特派员参股服务项目,同时将项目上缴税收的地方分成部分,按科特派参股比例三年内给予100%返还科技特派员个人或团队,支持与服务主体建立“利益共同体”。创新基层党群工作者到村服务,在全省率先开展面向社会的基层党群工作者选拔,2年聘期内按新招聘事业单位人员和乡镇人员发放工资、补贴,期满考核合格后安排到市、县、乡镇(街道)事业单位,全市目前已有2100多名基层党群工作者选聘到村(社区)服务,极大充实了农村人才队伍力量。
三、开展“三化”改革,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一是建立“网格化”机制。在全市推行农村治理网格化机制,将农村所有居民按户划分为若干网格,分别由1名党员和1名村民代表进入网格联系到户,村委委员则担任格长联系到党员和村民代表,并按照党员积分制管理办法对网格内党员履职工作成效进行月度评比。今年推行网格化机制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以来,已有22个村通过网格建立了村级物业组织,创新了“爱心超市”、“美德银行”、“红黑板”等激励办法,组织群众每月集中参与一次卫生整治,打破了原来给外包公司一包了之的做法,村内年垃圾整治费用从原来平均15.76万元下降到11.7万元,下降幅度达到25.8%。二是推行“智能化”管理。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参与乡村治理,在全市110个省级乡村振兴试点村率先探索开展无人机和监控探头管理,每个村一架5000元的无人机设备由基层党群工作者操作,基本能够做到每天2次定时巡航、画面实时传送到村内LED大屏,同时邀请村内退休老干部、老党员通过大屏参与监督,随时发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安全隐患排查、河道治理、毁山造林、森林防火、非法占用农地等问题,有效杜绝了村干部发现问题不好说、不敢管的“好人主义”心态,提升了整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三是开展“机械化”服务。注重采取一次性投入的办法,通过采购机械设备集中补齐村内垃圾治理、公厕配备、污水处理等短板弱项。如在推行垃圾“干湿分离、源头减量”上,按1自然村1个电动垃圾转运车、户均2个垃圾干湿桶为所有省级乡村振兴试点村进行配备,统一建设下沉式沤肥池设施,将厨余垃圾输送到沤肥池,经过1个月左右发酵成为有机肥,循环供村民浇灌农作物;在推行“厕所革命”上,通过网购2万元移动装配式公厕,有效解决场地制约受限、用地报批和标准不高问题;在“污水治理”上,鼓励依托河流、沟渠修建叠水景观,建立天然废污处理系统,减少鸡鸭畜禽污染,涵养水源。
《海峡乡村》杂志投稿邮箱:hxxczzs@163.com
南平:创新体制机制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
福建省省长赵龙赴省乡村振兴研究会调研指导工作
2月18日,福建省省长赵龙带领省直相关部门负责人赴省乡村振兴研究会调研,指导工作。
2022年02月21日
-
第五届中国・闽台休闲渔业论坛在福州举行
2023年6月2日,第五届中国・闽台休闲渔业论坛在福州海峡国际会展中心举行。本届论坛以“休闲渔业+海洋牧场为主题,邀请了台湾及省内外专家学者、省内海洋与渔业行业相关部门的领导、院校师生、休闲渔业企业代表等150多人出席论坛,共同就两岸融合发展休闲渔业产业等方面进行研讨,共商休闲渔业管理、开发、经营、推广等方面问题,助力我省渔业渔村振兴发展。
2023年06月03日
-
讲好乡村振兴故事(26) | 平潭68小镇·乡村振兴
2010年,两岸通航,海峡号从平潭观音澳再度起航;丽娜号由台北翩然而至。澳前港华丽转型。渔人码头,灯火辉煌。沿海大道建成,沿路绿化,村居立面改造,灯光布置,民宿改造,雨后春笋。小渔村旧貌变新颜,景观观景,为老渔村披上盛装。猴研岛景区升级,设施完善、旅行规划进一步深化,游客找到了真正意义上的“诗和远方”的看海福地。肩负国家统一、民族复兴的两岸共同家园建设,方兴未艾。一个崭新的地名,赫然诞生:68小镇。
2023年05月29日
-
第五届中国・闽台休闲渔业论坛即将在福州举行
近日,记者从2023海峡(福州)渔业周·中国(福州)国际渔业博览会新闻发布会获悉,由福州市人民政府、中国休闲垂钓协会、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省海洋与渔业局、集美大学指导,省渔业行业协会、福州市海洋与渔业局、集美大学水产学院、中华海峡两岸交流协会主办的第五届中国・闽台休闲渔业论坛将于6月2日在福州举行。
2023年05月26日
-
【金牌旅游村】德化潘祠村:富美乡村 田园仙境
近年来,雷峰镇潘祠村充分利用区位、生态、人文等优势,着力打造一条以“浪漫家园”为主题的具有德化特色的乡村游精品线路。先后获得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金牌旅游村、高级版绿盈乡村等称号。
2023年05月26日
- 2023-02-14
- 2022-12-30
- 2022-09-27
- 2022-08-11
- 2022-02-22
- 2021-11-17
- 2021-09-29
- 2021-09-25
- 2021-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