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歌载舞三月三

文_陈崇勇

 

畲族文化长廊

 

走在岭炳洋村绿荫浓密的畲族文化长廊里,阅读畲族的历史渊源,听下派村支书应清香介绍村里的情况,让我感慨颇多。从西汉开始的汉人七次入闽,改变了延平、闽北,乃至福建的民族结构,畲族从多数民族变成了少数民族,被边缘化。在主流的历史文化叙事中,已经很难找到畲族的相关记载。好在畲族在千百年来不断被边缘化、同化的过程中,仍保存有自己鲜明的民族特色文化。而延平区水南街道岭炳洋村距离城区约20公里,有4个自然村,总人口1232人,其中畲族人口986人,占80%左右,是延平区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畲族行政村。

 

2010年10月,岭炳洋主村受灾重建,建成了含有激情广场、畲族特色文化长廊等在内的畲族新村,2014年被评为首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岭炳洋村是了解畲族文化的绝佳窗口。

 

如何充分发挥岭炳洋畲族村的特色文化,一直是村里的发展文旅融合、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而其中畲族文化的传承与展示是重中之重。岭炳洋村畲族特色文化资源丰富,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岭炳洋畲族山歌,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延平畲族梳妆习俗等。

 

村里通过每年举办“三月三畲族文化节”来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打造以“文化畲族、宜居畲寨、生态畲园、艺术畲民”为一体的畲族传统民俗文化特色旅游村寨。

 

来到激情广场,“盘、蓝、雷、钟”四根图腾石柱高高矗立在广场的东南方,广场的西北面则站着三个女人。一个黑衣短发、年过半百,手扶婴儿车。另两个年轻些,一个身穿米黄色休闲装,一个身穿湖蓝色毛衣,在一起晒太阳闲聊。看到下派村支书应清香走来,她们打过招呼后聚在一起。三个女人一台戏,四个呢?她们无缝对接地商讨起十几天后将要举行的三月三畲族文化节这台大戏。三个女人都是“岭炳洋畲歌畲舞舞蹈队”的骨干,在文化节中表演多个节目……三月三畲族文化节,是畲族人的盛大节日,但普通的延平民众对此了解的并不多,我也一样,正好趁这次采访的机会补补课。

 

畲族人民唱山歌

 

应清香带我来到村部的畲族文化工作室,见到一位个头不高,头发花白,穿灰色上衣、蓝色裤子,貌似很普通的乡村老人,他就是省级非遗传承人雷茂发。雷茂发介绍说,畲族人能歌善舞,因为没有文字,把唱歌称为“歌言”,即以歌表言。一般称畲族山歌、畲歌,绝大多数是七言四句为一条。从前,畲族人在田间地头、山上林中劳动对歌,眼睛看到什么唱什么,现编现唱,歌词还会在脑子里变通。如男女谈情说爱,唱畲歌就是一个很重要的沟通手段。现在畲歌渐渐从日常的生产、生活中退出,转化为舞台表演性质的歌唱。只是给畲歌伴奏较难,因此一般都是清唱。他随手拿起靠在墙边上的锄头道具,示范起挖地的表演动作。接着他又说,像你这样的客人来时也要唱歌迎接:“远路客人难得来,我们欢迎倒茶来。”他边说边唱起来,迅速进入一种兴奋的状态,而且中气十足,让我的耳膜忽然感受到一股股声浪的冲击,为之一惊。虽然我听不懂其中的唱词,但依然能够从悠扬、粗犷的唱腔中感受到岁月的沧桑!

 

雷茂发从旁边抽屉里拿出一本《延平畲族山歌集》,这是他历时多年创作、收集、整理“最延平”的、原汁原味的2864首畲族山歌,在2014年底印刷出版,是延平区首部较为完整的畲歌集。他又从中间抽屉里拿出一沓厚厚的手抄原始歌本,这是他近年来创作、收集的畲歌作品,又有数千首之多。他说,如果将来有机会重印畲歌集,再添加进去。桌面上还放着一张水红色的三月三畲族文化节的节目单,上面有一个节目是《畲歌:党的阳光照畲乡》,表演者畲歌传承人:雷茂发。看得出来,已经年近八旬的雷老仍在为畲族文化的传承表演而认真排练准备着。岭炳洋村的畲族文化事业已经代有传人。从2013年开始,村民族小学持续开展“薪火相传·畲族文化进校园”活动,开设学畲语唱畲歌课程,雷茂发担任老师,让畲族文化的传承从娃娃抓起。经过多年的努力,畲族村的文化传承队伍已经形成梯队。像文章前面提到的在广场那位手扶婴儿车的女人陈金珠,就是畲族文化第二梯队传承人的代表,也是岭炳洋畲歌畲舞舞蹈队的队长。为了排练好表演节目,不管是刮风下雨,还是上了一天的班,她都带领队员在晚上坚持排练。一些年长的姐妹动作不到位,她就耐心地给予指导,直到教会为止,以保证演出节目的质量。虽然她现在已经年过半百,但在舞台上依然能够翩翩起舞。

 

村妇女主任魏兰英则是畲族文化第三梯队传承人的代表。早在2018年,她还是女村民代表时,村里将要举办三月三文化节,可会舞蹈的人不多,拟排练的竹竿舞跳不起来。村主任鼓励她说,你天天跳舞,要把村里的队伍拉起来。在一次村民聚会时,大家也说,兰英你去,我们都拥护你,支持你。在大家的鼓励下,魏兰英答应了。俗话说,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竹竿舞也是如此。当音乐响起时,持竿者随着音乐的节拍,将竹竿一开一合发出有规律的碰击声;舞者则随音乐的节拍,一进一出,在竹竿分合的瞬间,敏捷地进退跳跃,潇洒自然地做各种优美的动作。竹竿舞看似简单,但真正跳好并不容易,特别是村民这样非专业的舞者。魏兰英只好带头一遍又一遍地示范,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地纠正,很是辛苦。经过两个月的艰苦排练,竹竿舞终于完成。上台表演,观众的反映很好,4分钟的舞蹈节目,音乐动听、动作协调,成为三月三民俗文化节的保留节目。

 

畲族文化的发掘传承还得到延平区文化馆的大力支持。1958年,时任南平市(现延平区)文化馆馆长叶友璜就专程到岭炳洋村采风,对畲族山歌进行了保护性的录音。其中《劳动歌》《祖歌》等十多首收入《中国民间歌曲集成·福建卷》。2009年,岭炳洋畲族山歌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拓展项目,雷茂发成为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区文化馆还指派专业人员,从谱曲、发音、表情、动作等方面协助雷茂发,每两周一次到村里的民族小学教孩子们唱畲歌,让畲歌得以代代相传。今年,为了三月三畲族文化节的顺利举办,区文化馆馆长徐巧红多次到村里现场指导节目的排练,对整场演出的节目进行统筹安排,还亲自撰写主持词,做了大量的工作。

 

在民俗馆内,有一张为解决临时用电问题的集资红榜值得关注。年初,下派村支书应清香和村干部带领志愿者,把民俗馆内部分地面水泥硬化后,村民自发捐款,共集资1160元,用于购买电线及电灯,并由会电工的村民义务安装好电路,极大方便了村舞蹈队在下雨期间的排练。一张小小的红榜,公开、透明,有出钱的,有出力的,收入、开支写得清清楚楚,是村民们齐心协力共襄盛举的一种方式,也反映出村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凝聚。

 

而这一张小小的集资红榜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岭炳洋村村财的窘迫。因为历史原因,当年林改分田时,把所有的山林、农田都分配给个人,村集体没有一亩田、一片林,村财收入几乎为零。因而虽然临时用电线路的安装只需1000多元,也只能由村民集资,村财却很难挤出资金提供更完善的设施。应清香在协调举办三月三畲族文化节活动,做好后勤工作时,对村财的困难有了更深的体会。她积极筹划帮助解决村财困难问题,利用自己下派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带来的400万元项目资金,结合岭炳洋村地处城郊,交通便利的优势,拟在村集体用地上修建一座建筑面积近7000平方米建设仓储中心,用于出租,目前项目已在申报审批之中。项目完成后,预计每年可为村财增收10多万元。有了这份收入,就可以在支持畲族文化设施建设及技艺传承方面有更多的投入,为今后举办三月三畲族文化节创造更好的条件……

 

众人拾柴火焰高。转眼就到了农历三月三(4月22日),又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岭炳洋村的激情广场上挤满了欢乐的人群,身穿凤凰装的畲族演员们纷纷登台亮相,正式演出一个个精彩的节目……

 

网站首页    乡村振兴    讲好乡村振兴故事(二)| 系列报道㉙载歌载舞三月三

讲好乡村振兴故事(二)| 系列报道㉙载歌载舞三月三

2024年8月5日 15:27
浏览量:0
导 航
热 点 推 荐
曝光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