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建福
时光知味,岁月沉香。三年前,我刚到芹溪村的场景仿佛就在昨天,与乡亲们的点点滴滴依然历历在目。转眼间,我驻村任职已期满,心中充满了感恩和不舍。
人生最难是离别。回首望去,这三年所有的汗水、泪水都是成长。三年里,我与村两委班子、党员干部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晒黑了皮肤、学会了“本地话”、走破了十几双鞋,换得了芹溪村的新面貌,赢得了芹溪发展的新机遇,干出了群众幸福生活的新希望。芹溪村从镇里后进村跃变成全市明星村、全省的网红村,获得了市级金牌旅游村、省级乡村振兴试点村、省级绿盈乡村、省级乡村治理示范村、省级乡村振兴优秀案例、省级美丽宜居村庄、国家级第七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等荣誉。
我永远记得,我们以党建为旗,积极探索抱团发展的新路子,与际头村、楼坪村组建联村党委,通过党建联建、抱团发展方式,使“小支部单打独斗”变为“大党委聚力出击”。我们探索制定了“四共四联”等联村党委工作机制,被周宁县委组织部推广,以其为主要案例的周宁县“跨村联建”做法于2023年1月成功入选福建省改革试点成果在全省通报表扬,获得了省委副书记罗东川同志的批示肯定;2024年4月被省农业农村厅推荐上报中央组织部和农业农村部作为驻村帮扶优秀典型案例(全省仅推荐两个优秀案例)。我们在党建联建村大力推广金线莲、蜜薯种植和黑兔养殖。引进天门山神草科技有限公司,吸引投资200万元,帮助流转闲置林地200多亩用于发展金线莲林下种植。引进高质高优蜜薯品种,2024年4月,被评为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引进德化黑兔养殖项目,盘活闲置建设用地,与德化吉盛公司签订购销合同,通过“村集体规模养殖、农户科学散养、渠道商报销回购”模式,壮大黑兔养殖规模。
我永远记得,为彻底改变芹溪村交通闭塞的问题,我们一起推动道路联通。通过实地勘察和政策咨询,把打通芹溪通往紫云村、陈峭村及政和县杨源乡洞宫山景区3条道路纳入乡村振兴重要举措,努力把年客流量10万人以上的旅游板块串联起来,形成旅游环线,推动更多人流物流、人气商气向芹溪汇集。目前,通往陈峭村的道路已具备招标条件,通往洞宫山景区的道路已完成路基建设,通往紫云村的道路已完成测量。特别是连通距离约13公里的政和县杨源乡楼下村的高速互通口,芹溪村将列入高速道口半小时经济圈,让芹溪村插上经济腾飞的翅膀。
我永远记得,我们共同建设美丽芹溪,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引进羊驼、梅花鹿、鸵鸟等一批特色萌宠,探索建设以亲子互动为主题的萌宠乐园,配套特色民宿、烧烤园、古银矿遗址陈列展、智慧图书馆、红色纪念陈列展、游客服务中心等功能区,成功种植观赏园林菊、金丝皇菊40余亩,形成以菊花为主的“网红花海”打卡地,周末日均游客数量达500多人,国庆长假期间突破1万人,让更多的人享受芹溪之美。
我永远记得,我们共同关爱老人,充分利用妇女节、端午节、重阳节、春节等时间节点,开展“党建引领妇建·共建美好家园”“浓情端午·粽享快乐”“金秋重阳话桑麻·敬老情深意更浓”等主题活动12场。特别2024年3月,成功举办周宁县首场“欢迎女儿回家”主题活动,吸引了130多位外嫁女儿回家,到场来宾累计500多人,鼓励外嫁女儿回村探亲,传承芹溪村“十八家姓”优秀文化,增强对家乡的归属感、荣誉感、责任感。
芹溪村山清水秀、历史悠久,是革命老区村和原市级扶贫开发重点村,历史上曾是矿工和商贩的聚居地,素有“井下三千采矿工,井上一万过路客”的繁荣景象,既有宋代宝丰古银场遗迹,更有闽东游击队第六支队成立旧址,厚重的历史文化和革命的红色文化在这里交相辉映,滋养着勤劳朴实的芹溪人。能到芹溪驻村,参与乡村振兴事业,是我一生的荣幸和幸福的回忆。在驻村的一千多个日日夜夜里,我与党员干部群众为推动项目,爬过荒山、趟过小河、走破鞋底、磨破手皮,甚至被村里的土狗追上了树……看到了芹溪的发展进步,昨天的苦便是今天的甜!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乡村振兴是一项大工程,要跳出芹溪看芹溪,以点带线,以线带面,通过“际头-芹溪-楼坪”党建联建的“组团式帮扶”模式共创发展振兴新局面。我相信在党组织的坚强领导下,党员干部群众齐心协力,芹溪乡村振兴的美好蓝图一定会实现!
驻村三年感受写了一首歌《芹溪》,祝愿芹溪越来越美丽,村民越来越富裕!
(作者系福建省委政法委下派宁德市周宁县李墩镇芹溪村党支部第一书记 )
振兴路上携手并进 恋恋不舍感恩惜别——致芹溪乡亲们的一封信
-
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走访百里八闽乡路 擘画乡村振兴蓝图
近日,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团委协同马克思主义学院、园艺园林学院、相思岭乡村旅游产业学院等共同组建基层服务践行团,紧扣“大思政课”建设要求,聚焦红色文旅,发挥学科特色和专业优势,联合开展为期6天的2024年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2024年09月10日
-
讲好乡村振兴故事(二)| 系列报道㊺外石村的故事
时光煮雨,岁月缝花。说起乡村振兴的故事,邵武卫闽镇外石村是一个有说道的美丽乡村。它从曾经的富饶落寂到贫困,又从贫困逐渐走向富裕,从没落走向振兴,继而从振兴走向乡村文化复兴,成为福建闽北一个有底蕴的文化之村。
2024年09月06日
-
讲好乡村振兴故事(二)| 系列报道㊹新生活的霞彩
闽东屏南县甘棠乡漈下村是一个有着 500 多年历史的村落,伴随着城镇化浪潮,漈下村一度人口外流,从昔日的一个大村凋敝成空心村。2015年春天,公益奇人林正碌入村考察,发现这个传统村落生态环境优越,人文积淀厚重。在屏南县委宣传部的支持下,他决定在此创办公益画室教村民画油画,推动文创产业发展,用文化改变村民们的生活。
2024年09月05日
-
讲好乡村振兴故事(二)| 系列报道㊸“三治”融合,为乡村振兴赋动能
芗城区石亭镇下高坑村小区门前小公园的凉亭,是村民们茶余饭后最喜欢去的地方。在那里,大家可以聚在一起畅所欲言,聊心事、提建议,从家长里短到村庄建设、小区管理、村级经济发展……很多村级治理的“麻烦事”就在村民们的“你一言、我一语”中迎刃而解。
2024年09月05日
-
讲好乡村振兴故事(二)| 系列报道㊷红绿相融,书写文旅发展新篇章
长汀县濯田镇水口村位于汀江与濯田河及浏坊河的交汇口,形成三江汇流的独特自然景观。村庄东部的汀江岸边,有一个古老的渡口,从南宋端平三年(1236)宋慈开辟汀江航运开始就有文字记载。从宋朝到解放初期的七百多年间,南来北往的船只川流不息,商帮过客络绎不绝。古树林、古驿道、古民居、古街道、古渡口……守护着这座江边的古老村落。在新时期的春光里,红色文化和绿色文化交相辉映,书写着绚丽多彩的华章。
2024年09月05日
- 2024-03-19
- 2024-01-18
- 2024-01-18
- 2024-01-17
- 2024-01-16
- 2024-01-16
- 2024-01-08
- 2024-01-05
- 2024-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