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石村的故事

文_云中山

 

富屯溪畔的外石村古树林 (图源_福建日报 陈孟杰 摄)

 

01

 

时光煮雨,岁月缝花。

 

说起乡村振兴的故事,邵武卫闽镇外石村是一个有说道的美丽乡村。它从曾经的富饶落寂到贫困,又从贫困逐渐走向富裕,从没落走向振兴,继而从振兴走向乡村文化复兴,成为福建闽北一个有底蕴的文化之村。

 

癸卯年4月,奉福建省乡村振兴研究会之命,与绿水青山相约,前往外石村探访取经。一路春回大地,万紫千红,乡野之中但见绿树绕村庄,清水满陂塘。映入眼帘是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大自然尽显五彩斑斓,明艳清丽。

 

老树、老农、老牛

 

一千多年前,闽王王审知见此处扼守闽江上游,河边有大片的富饶平地,当即不由心中大喜。此地进退自如,在军事上而言,可防止敌人从闽江上游发动对福建的攻击;从经济上考虑,又是一个农业种植,屯田养兵的好地方。于是闽王下令:调派数千名官兵长年在此安营扎寨,军队一边训练,一边种田垦殖,自力更生,养活士兵,不给当地百姓增加一点负担。

 

屯田的士兵来自五湖四海,返乡探亲时就从各地带来果树种子,在卫闽的土地上试种,许多品种都成活下来,瓜香果甜。后来留在此地的士兵后裔继承了种植果树的传统。这个传统扩展到全镇,所以卫闽一直以盛产优质水果闻名,大家都称卫闽为瓜果小镇。

 

好地方人人喜欢,20世纪60年代,修建鹰厦铁路的铁道兵部队也看中了这片临河的空地,铁道兵十一师师部就扎营到这里,一面从事铁路修建,一边进行农业生产活动,以充沛的农产品供应铁道兵战士的食物需要。鹰厦铁路通车后,便捷的铁路将外石的木材、冬笋等土特产及时外运出去。一时间,从外石村乃至卫闽镇人口增加,商贾云集,村民富庶,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繁荣昌盛的景象。

 

然而,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这些年,在城市化攻城略地的浪潮下,大批农民入城务工,人员与劳动力向城市大量转移,致使村落的生产生活瓦解,空巢化现象日益加剧,村落的消解似乎成为必然。

 

02

 

外石村支书蔡开明相信,世事沧桑总有起风的清晨,总有绚烂的黄昏,也总有流星的夜晚。外石村在数尽荒芜之后,必定会有新生出现,冷寂过后,终有一天会熠熠生光。他暗暗下决心发誓言,要让外石村重新振兴,让乡亲们走上致富之路。

 

2019年,蔡开明拜访了福建省农科院前院长刘波博士和福建省农林大学作物学院曾任森院长,聘请这两位专家作为其新成立的华至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的项目顾问。公司开始在卫闽各个村庄租地盖大棚,流转土地2000余亩,种植猕猴桃、蓝莓、橘柚、哈密瓜、黄瓜等水果和蔬菜,2021年总产量就达到120万斤,这些产业带动了200多户农户,每年均增收2万元,土地流转给全卫闽农民增收300万元。

 

2021年7月,福建师范大学老师郭辉来到外石村任下派村书记。这无疑是如虎添翼,为振兴外石村的领导力量注入了新鲜血液。刚到外石村时,郭辉有些茫然,听不懂本地话成了交流的巨大障碍。他经常到农民中去,听他们聊天,自己则在一旁揣摩和学讲些简单的土话。

 

一段时间下来,他除了基本可以听懂本地话外,也能用上一两句简单的方言沟通交流,很快缩小了和村民的距离。

 

如何让村里长期地富裕下去?

 

郭辉陷入了深深的思考。经过调查研究,他深感到乡村振兴、村民要富,除了争取资金和项目以外,而更重要的是改变村民们精神文化比较贫乏的现状。郭辉心中暗暗想,必须让文化之花开满外石村。乡村振兴已经成为共识,但要持久地发展下去不容易,只有文化才是最持久的动力,而要做到这一点,最关键的那就是人的文化素质要提高。郭辉和蔡开明一起制定了一个村民容易接受的、接地气的本土文化——尚则文化。就是以村里的廊桥“尚则亭”文化建设为依托,开展“孝老爱亲”“崇学向上”“感恩律己”“创业致富”“诚实守信”等一系列文化活动。

 

两位村支书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他们争取到一笔资金,修旧如旧地修复了村里破旧不堪的古桥“尚则桥”。桥修复后,村民十分喜欢在这桥上聚集,谈天说地侃大山。郭辉就会在桥上和村民们讲国家大事,讲邵武的历史和典故。村民们听得津津有味,从中慢慢悟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到过春节的时候,郭辉备好纸墨来到桥上,为村民们免费写春联,内容都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关。渐渐地,叫郭老师的人开始多了起来,开展的“尚则文化”也渐渐融入到村民心中。

 

03

 

曾几何时,贪婪的人们疯狂地挥舞着罪恶的斧头,砍伐上千年的生态林,大山里的树一批批倒下,一批批被运走。所幸,在有识之士、有良心之人的保护下,多多少少还保留了为数不多的生态林、原始林。

 

外石村就保留着一片美丽的古树林,这片古树林是外石村人对故土的精神认同,见证了外石村的历史岁月沧桑和变迁。因古树林生存在尚则亭后面的河边,人们也叫它为尚则林。古树林是上天的惠赐,是祖辈留下的财富,亦是外石村惜福感恩的体现。这片古树林非常难得,它占地宽有60余米,长达1300多米,是一片原始荒芜的大型古树林。静谧优雅、古朴醇厚,由香樟、朴树、枫杨、枫香、苦楮、苦楝、覃树等数百年老树组成。在林边可以看到脉脉的河水,嶙峋的礁石与对面的巍峨群山。在古树林中可观赏山、水、林、石四景合一的绝佳景色。

 

郭辉与蔡开明商议后,决计把尚则林文化与古树林文化结合起来,从而把外石村的旅游开发起来,使这里成为一个网红打卡点和婚纱拍照基地之旅游胜地,用村里独有的自然资源为村民致富,让古树林焕发出生机,这就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有力佐证。

 

穿林而过的休闲步道(图源_福建日报 陈孟杰/摄)

 

说干就干,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原来的杂草丛生、无法走入的古树林,变成了一处井然有序的景区。泥巴路面已经硬化,杂草也被清理干净,新种的绿植匍匐在地面。树林里的人行步道已经建成,人们可以在树林里沿步道散步,偶尔,步道会爬上大树的分岔,让你在半空中感觉古树林之美。一个小广场建在尚则林旁,那里便是打卡和拍婚纱照的好去处。步道基本沿河而建,沿着碧绿河水向下游望去,一群礁石赫然出现在眼前;还有一个仿古而建的小码头静静地待在河边,形成了山、林、湖、水、田、石的碧水青山。

 

04

 

外石村之行,意犹未尽、情犹未尽。田野中有一阵微风拂过,眼前是一种难得的明净,天空中飘洒着稀疏的微微细雨,就如同浓雾挤出的小水滴,不密亦不湿衣。乡野的味道从四面八方弥漫而来,深吸上一口,顿让人感到清心润肺,心旷神怡。

 

为外石村点赞,顺应自然,见素抱朴。守住了记忆里最美风景,古树林如同一幅中国水墨丹青的山水画,简洁自然、朴实无华,清远闲放,超然尘埃。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中国式现代化图景中,乡村应该什么样?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说:“我们要搞共同富裕,先富带后富,把后富的往前推一把;钱赚得再多,不讲精神文明不行,我们的乡风民俗要文明;生态和经济要和谐,‘个体现代化、村里脏乱差’不行……乡村振兴要和这些‘国之大者’结合起来。”

 

是的,只有把乡村振兴和“国之大者”结合起来,振兴的成效才更好,现代化的成色才更足。处理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能光看农民口袋里票子有多少,更要看农民精神风貌怎么样。否则钱赚得再多,农民的幸福指数也会打折扣。因此,必须物质和精神“两手抓”,让农民经济生活富起来、文化生活美起来,大力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建设形神兼备的和美乡村。无疑,外石村的故事,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进程的一个缩影,它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乡村振兴做了一个鲜明的注脚。

 

网站首页    乡村振兴    讲好乡村振兴故事(二)| 系列报道㊺外石村的故事

讲好乡村振兴故事(二)| 系列报道㊺外石村的故事

2024年9月6日 14:49
浏览量:0
导 航
热 点 推 荐
曝光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