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宁茶园风光 席国胜/摄

 

阳春三月,山城周宁芳香渐浓。眼下的周宁,绿色仍是她最耀眼的底色。漫步在满目葱绿、浓荫摇曳的村间道路,一幢幢青砖黛瓦马头墙的古民居,错落有致,屋屋相连。一片片四季常青点缀在房前屋后的花木葳蕤,一条条环绕着村庄和村民庭院的沥青道路,山庄如画,气韵万千,让人感受到别有一番天地的迷人韵致。放眼周宁四方,云雾缭绕优美的生态叠加宜居的村庄环境,令居民倍感自豪,也让慕名而来的游客感叹不虚此行。

 

周宁县,平均海拔800米,森林覆盖面积72.96%。作为福建省海拔最高的县城,空气质量优良比例98%以上。先天优势,后天努力,让周宁摘下一枚又一枚“绿色金牌”,先后获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中国天然氧吧”、“首批全国自然资源节约集约示范县”、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全国“红茶重点产区”、全国“避暑旅游目的地”等,生态优势日益彰显,一座“山水环绕、城乡一体、碧水蓝天”的云端之城已享誉海内外。

 

独特的地形地貌给周宁带来了如画风景,也成为周宁乡村振兴的绿色家底。近年来,周宁县深入践行“三库+碳库”绿色生态理念,立足生态、旅游优势,深挖“绿生态”“凉资源”,让更多的“绿色颜值”转化为“经济价值”。全县累计建成省级产业强镇2个、“一村一品”专业村21个,创建省级乡村振兴示范乡镇2个、示范村11个,串联打造市级示范线路4条、县级示范路线3条、乡镇示范路线9条,通过“两头”突破,带动域内所有“中间”乡村共同振兴,走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闽东特色乡村振兴“周宁路径”。2023年,村级集体经济收入50万元以上村43个,25万元以上村85个;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050元,增幅7.0%。

 

生态优 “三库+碳库”种出致富路

 

阳春三月,走进位于七步镇后洋村的黄振芳家庭林场,林间分片种植着草珊瑚、黄精等中药材,满眼郁郁葱葱。林场已成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金山”。“以前,村子四周都是‘光头山’,常年地质灾害频发,现在满目苍翠,生态越来越好。”黄振芳的儿子黄传融见证着这片山头的美丽嬗变。

 

“三库”生态文明学习实践基地建设 黄起青/摄

 

时光回溯到40年前。1983年,年逾半百的后洋村村民黄振芳带领全家贷款8万元,开垦荒山植树造林,并在速生林中套种马铃薯、魔芋、茶叶等作物,“以短养长”。三年时间,黄振芳和家人造林1207亩,成为周宁县有名的“造林大王”。从“一家种”到“家家植”,在黄振芳家庭林场的示范带动下,后洋村掀起了造林热,短短几年,林地面积扩增到7307亩。

 

时任宁德地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先后3次深入黄振芳家庭林场调研,亲手种下三棵杉树,并在《闽东的振兴在于“林”》一文中提出“森林是水库、钱库、粮库”的“三库”绿色生态理念,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指引,周宁成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萌发地。2023年4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再次强调指出,“森林既是水库、钱库、粮库,也是碳库。”。

 

黄振芳在三棵树下给中小学生宣讲

 

“三库”生态文明实践主题展览位于后洋村黄振芳家庭林场中。展览由“三库理念 思想探源”“牢记嘱托 逐绿前行”“生态立县 擘画蓝图”三部分组成。30多年来,周宁县始终牢记嘱托、逐绿奋进,让“林变优”“水更清”“钱变多”“粮更丰”,不断放大生态效益,“碳”出一条生态好、产业兴的动能转换之路,让生态红利惠及千家万户。

 

山还是那座山,改变的是生态环境和发展方式。近些年,黄传融接手了林场中的一应事务。他深耕林下,种植了100多亩中草药、养蜂200箱,还尝试发展生态农业,流转89亩土地种植葡萄、土豆、蜜薯等,带动50多名村民增收致富。“在‘三库+碳库’的绿色生态理念指引下,我们向林地要产出、向空间要效益,让不砍树能致富变成现实。”黄传融说。

 

全省首个“林业生态文明实践基地”在周宁县授牌成立 钟陈灼/摄

 

森林是水库,水库滋养森林,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周宁抽蓄电站坐落于七步镇群山峻岭间,2022年8月,该电站全面投产发电,每年可减少电网煤炭消耗量20.79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41.58万吨,能有效促进节能减排,对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依靠丰富的林业资源,周宁县做大生态效益补偿“蛋糕”,扩大全面保护天然林政策覆盖面,选聘160名生态护林员,开展生态补偿扶贫,绵绵青山成了农民增收的“绿色银行”。

 

据后洋村党支部书记张妙香介绍,后洋村以“党建引领生态治理”作为党建引领乡村治理的重要抓手,常态化开展人居环境整治的同时,鼓励和支持在村党员、志愿者参与研学,讲好“三库”故事,推动“研学教育”与“美好家园建设”同频共振,走出一条村美民富产业兴的特色发展之路。

 

七彩后洋

 

近年来,后洋村党支部不断挖掘地方特色资源,将中小学的研学教育实践与党性教育、生态文旅等有机结合,探索“研学+”发展新模式,通过引入专业团队,开发特色课程和体验项目,积极打造“三库”研学实践教育营地,持续推动文旅融合发展,探索出“研学+营地经济+带货经济”模式,激发本地乡土手工业者、传统艺人新活力,进一步拓宽村财、村民增收渠道,一条乡村生态振兴之路正在后洋村徐徐展开。

 

旅游火 打造网红风景区

 

去年夏天,依托“空调城”生态优势,周宁县成为闽浙两省人的避暑胜地,各景点人气持续火爆。在七步镇苏家山景区,有机茶园上空的悬崖秋千、蹦极、高空玻璃悬眺台等项目排起了长龙,欢笑声、尖叫声此起彼伏;在泗桥乡溪口村,群山环抱、溪水潺潺,漂流区、户外烧烤区、沙滩休闲区人潮涌动,山涧风光让远道而来的游客流连忘返……

 

苏家山村

 

七步镇苏家山村是革命老区基点村,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里,受交通不便、人口外流等因素影响,经济发展滞后,是典型的“穷山沟”“空心村”。如今的苏家山村摇身一变成为远近闻名的旅游“网红村”。这一华丽逆袭离不开一个人——苏家山村党支部书记、主任苏文达。

 

2007年,在上海创业有成的苏文达回到了家乡苏家山村,将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重任扛在肩上。他瞄准市场趋势,乘着周宁县全域旅游的东风,在有机茶基地上空建设了包括玻璃栈道、高空滑索、蹦极、丛林穿越等20多个项目的高山“游乐园”,全力打造集“休闲、观光、体验”于一体的乡村生态休闲游。并与福建苏氏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党支部共建,共同谋划推动美丽乡村建设、旅游文化节申办、国家AAA级旅游景区申报等,形成“以村促企、以企带村”的良好格局。

 

高空秋千

 

在苏文达的带领下,苏家山村坚定不移地走农文旅融合发展路子。积极打造九凤山茶产业与文化旅游基地,建成有机茶园500亩,仅“九凤山”有机茶品牌每年带动茶农增收30余万元。此外,苏家山村通过开发茶叶采摘、加工制作等体验项目,助力茶旅深度融合发展。

 

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苏家山村不忘赓续传承革命老区基点村的红色底蕴。村两委把文旅融合的重点放在了老区红色文化上。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通过修缮中共周墩县第六区委旧址,激活“品牌效应”,成功打造苏家山党建促脱贫攻坚示范点,并被确定为“全省扶贫开发重点县村支部书记专题培训班”现场教学点。在不断增强红色文化影响力的同时,为文旅融合发展注入思想灵魂。

 

苏家山民宿

 

三月的苏家山村天高云阔,煦日和风。沿着宽阔的彩虹柏油道盘山而上,向下看是错落有致的有机茶园,向上看是丰富多样的现代化游乐设施,耳畔传来游客嬉戏的笑声。

 

旅游产业发展为苏家山村带来了人气更带来了商机。村民通过在景区设摊点售卖小吃和土特产,发展农家乐,富了口袋。据村民介绍,旅游旺季时,一天收入可达3000元左右。在苏文达的带领下,苏家山村的旅游“蛋糕”越做越大,村财收入越来越多。如今,苏家山村村民人均年收入超过3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87多万元。收入的显著增加令在外打工的青年纷纷返乡加入乡村发展队伍,不少人选择在景区上班,有的做电焊,还有的成了蹦极教练,收入高的一个月能拿到七八千元。对于村里的年轻人来说,既能照顾家里老小又能保障收入,在自家门口就能赚到钱是一件幸福的事。青年的回流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苏家山村的彩虹道必将越走越宽广。

 

溪口村

 

溪水穿村而过,一栋栋粉色的小洋楼依山傍水,房前屋后干净整洁,这便是泗桥乡溪口村。地处芹山湖下游的溪口村,依托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优越的生态环境,大力实施新农村建设,整村推进,发展特色旅游,走出一条具有闽东特色的农旅融合赋能振兴之路。

 

近年来,溪口村对资源禀赋重新审视和优势再造,大力发展清凉经济、夜经济、庭院经济、田园经济“四大经济”,变优势为胜势、变特色为品牌,切实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着力打造多元发展、多点支撑的农旅融合新格局。

 

溪口村漂流

 

溪口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徐景辉介绍,为积极主动融入全域旅游大局,溪口村引入乡贤投资开发溪口峡谷漂流项目。漂流产业兴起,不但壮大了村集体经济,也给村民提供了在家门口就业的机会。旅游旺季,村民可以参与漂流配套服务,同时,向游客销售自家种的土豆、黄桃、玉米等,增加收入。去年,溪口村盘活现有资源,打造了漂流、垂钓、烧烤、采摘、种植、亲水、研学、夜经济、民宿+庭院、露营十种业态,不断丰富游客的旅游体验,带动村民经营的农家乐生意火爆。

 

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必须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溪口村始终坚持党建引领,突出服务功能,组建党员志愿服务队,为游客提供便捷服务,游客可以在驿站中休息,欣赏花房中的绿植,购置一些溪口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其中,旅游红色驿站中的绿植也可以自助购买,农民可将自家种的好绿植鲜花放在驿站寄卖,做到在家门口赚取收入。同时积极发挥“一室多能”作用,为村民提供党务、政务、文娱、科普等“一站式”服务。

 

接下来,溪口村将进一步完善提升溪口片区旅游项目,完成森林木屋民宿、网红小火车、霍比特小屋、水上乐园提升等。同时,立足高海拔资源优势,纵三线沿线村庄资源优势,整合各类资源、资金、项目,打造具有泗桥特色的乡村振兴示范带(即泗桥村→下楼村→坂坑村→常洋村→杨厝边村→硋窑村→溪口村的乡村农文旅产业发展示范线)。建设以“种、养、观、销”为一体发展模式的连片式花卉基地,加快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发挥联村党委示范带头作用,通过“风险共担、利益共享”联合开发农旅项目方式,带动联建村集体增收,共享发展红利。培育绿色生态游、红色爱国游、蓝色库区游的三色精品旅游,建设乡村田园景观、生态景观、民俗文化景观等网红打卡点,打造坂坑、溪口金牌旅游村,溪口AAA级旅游景区。加大芹山湖开发力度,打造亚高原环湖运动度假中心。深入挖掘泗桥红色文化遗存和革命遗址、东山广村叶飞将军疗养地、下楼村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红色文化,打造硋窑集“行、学、食、宿、娱”多位一体的研学、文创基地,建设制瓷体验馆。不断丰富农文旅融合发展内涵,形成“以点串线、连线成片、全域推进”的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新局面。

 

气候凉 催生花卉产业热

 

周宁县海拔高,气候温和湿润,高山立体小气候适宜球根类及冷凉花卉生长。近年来,周宁县立足生态优势,将高山冷凉花卉作为全县“一县一业”重点发展产业,先后引进了百合、小菊、大花蕙兰、文心兰、多肉、杜鹃等花卉品种,当地党员、干部发扬“四下基层”优良传统,整合驻村第一书记、乡村振兴指导员、科技特派员、金融助理员等多方力量,靠前服务,主动作为,探索“党支部+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经营模式,成功将高山“凉气候”催生出花卉“热产业”,有效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浦源镇“花鲤小镇”

 

走进浦源镇“花鲤小镇”的福建馨蕙兰园艺有限公司温室大棚内,一大片盛开的文心兰状若金色蝴蝶,翩翩飞舞,令人目旷神怡。周宁平均海拔高、水质好、气候适宜,特别适合种植文心兰。这里产出的文心兰茎秆粗壮、花色艳丽、花瓣厚实,深受市场喜爱。

 

在“花鲤小镇”,文心兰并非一枝独秀。福建盛周花卉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探索“花卉+食用菌”轮种模式,年产菊花、百合等鲜切花700万枝。截至目前,“花鲤小镇”引进落地花卉基地10个、组培中心1个、花艺培训中心1个,产业规模达1500余亩,年产值近2亿元,四季花开不断,初步形成种植、组培、观光、研学、花艺培训的产业链条。

 

温室大棚

 

据浦源镇乡村振兴服务中心主任郑旺晟介绍,作为福建省唯一县(市、区)成功申报2023年度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欠发达革命老区乡村振兴项目,2023年以来,周宁县通过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5000万元撬动其他项目资金和社会资本1亿元,以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鲤鱼溪和千亩高优农业园区为核心,大力引进培育文心兰、大花蕙兰等高山冷凉花卉,建设花卉产业集中区,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带领党员干部、返乡人才、村民群众共绘“花鲤小镇”蓝图。

 

如何让示范区效益惠及千家万户?周宁县大力推行联村党建,依托“新城联村党委”,对示范区内浦源、萌源、端源、上洋4个村的土地、资金、人力等要素进行集中“打包”,在花卉产业布局、项目建设时,统一规划、统一布局、统一推进,打造千亩花卉美丽田园,带动周边村庄村财增收50余万元。四季花开不断,也让村民腰包鼓了起来。村民们在家门口与花为伴,每年收入能有3万多元。

 

鲜切花 汤文娟/摄

 

周宁县还充分发挥“花鲤小镇”发展优势,将花旅融合发展植入乡村建设中,让花卉赋能产业融合。周宁成立县庭院经济发展领导小组,重点培育16个特色产业庭院经济示范村,打造4条示范长廊,出台《高质量发展庭院经济试点工作方案》,鼓励村民利用村庄闲置房屋、闲置劳力、闲余时间发展庭院经济,打造溪坪、浦源等庭院经济示范村,并发展了民宿、手工作坊、百草园、蓝莓采摘、烧烤等多种庭院经济业态。

 

“农家‘方寸地’成了致富‘聚宝盆’。”溪坪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郑怡馨称,村庄河堤沿线的9户村民结合自身庭院特色和多肉自助售卖,打造了风格各异的美丽庭院,成了村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观赏打卡。

 

花房全景

 

截至2023年底,全县已拥有美丽庭院1420户,其中高质量发展庭院经济示范户68户,建成家庭花卉园、家庭作坊、家庭菜园等230多处。下一步,周宁县将持续深化全省庭院经济试点县建设,稳步推进庭院经济向组织化、规模化方向发展,奋力书写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乡村振兴新篇章。

 

花房展示

 

周宁的花不仅开得好,也颇具技术含量。近几年,多家龙头企业落地周宁,工厂化培育成为当地花卉产业的一大特色。在七步镇的福建三杉生物科技公司育苗车间,利用组培瓶培育多肉植物幼苗,可以不受区域和季节的限制。全世界现有多肉植物1万余种,而这家企业就能培育1200多个品种。每年生产优质组培种苗2000万株、成品盆栽385万盆。

 

三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内,工人们检查组培苗 林子杰/摄

 

三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实验室,工人观察组培苗 林子杰/摄

 

在福建三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多肉智能温室炼苗大棚里,一排排多肉盆栽整齐排列在展示架上;组培室内,女工们正一丝不苟地进行多肉种苗的培育、筛选。

 

“得益于周宁冷凉的高山立体小气候,我们培育出的‘多肉’品相好、成本低,深受客户喜爱,订单源源不断,组培苗占全国70%市场份额。”福建三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张裕明介绍道。

 

张裕明说:“接下来,我们将扩大产业发展规模,在科研方面持续投入,适时按照市场需求更新培育组培苗,为周边群众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带动农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

 

古村活 保护利用展新颜

 

在周宁的绿水青山间,散落着的古村落如繁星点点,保护古村落并让其发挥更大的动能,是乡村振兴道路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近年来,周宁县将古村落环境整治和文化生态、自然生态修复相结合,将古村落保护与促进乡村振兴、改善原住居民生活条件相结合,鼓励古村落发展乡村旅游、生态农业等产业,促进文、农、旅融合发展,赋能乡村振兴。

 

常源村

 

三面环山的常源村像是藏在群山怀抱中的世外桃源。礼门乡常源村肇基于晚唐年间,至今已有千年历史。村内历史文化遗存丰富,有建于明代的兴福寺,清乾隆年间的上下众厅和石拱桥等古建筑。村内明清古民居保存完好、别具特色特别是集防火防盗作用于一体,高达十几米的夯土墙,历经几百年风吹雨打,仍屹立不倒。

 

过去,村里以种植水稻、锥栗为主,产业不成规模,农业效益低下,陷入了人走村空、凋敝荒芜的窘境。近年来,常源村大力保护和提升古村落风貌,让凋敝的古村落得以活化“重生”。

 

常源古村

 

常源村从改善村民生产生活条件着手,在基础设施建设上下足了功夫。修建了棕岗坮观景台、休闲广场、文化中心、亲水步道、香炉山道路和连接服务中心的石板路等。尤其重视古村落的保护提升,实现“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2019年,常源村成功入选第五批国家级传统村落名录。

 

枕着香炉峰而眠,守着历史和沧桑。千年古村美丽再现、重焕活力,周末日均游客量超百人。不少村民看到乡村旅游带来的商机,回村办起了农家乐和民宿。收入的增加极大地提升了村民们振兴家园的积极性。常源村通过自筹资金150多万元,建设村史馆。返村青年在党员干部带头下参与村庄建设,为家乡发展出工出力。

 

常源村“三个公约”

 

村容村貌得到了大幅度的改善,如何保持?考验的是村庄日常治理能力。在常源村的显眼位置挂着“三个公约”的木牌。这是村“两委”牵头召开党员、村民代表大会,对村规民约进行修订完善,为常源村黄氏家族量身定做了简洁明了、易记易懂、便于遵守执行的“三个公约”——党员公约、黄家公约、游客公约。

 

常源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黄起财说:“大家不仅将‘三个公约’记在心上,更落在行动上。每逢节假日村民返乡,党员村民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开展清理河道主题党日活动,其他村民也积极参与。清理维护后河道变得更加干净美丽。”

 

目前,常源村引入了专业团队到村里建民宿,发展文创产业,以期吸引更多的游客驻足,进一步激发内生动力,增强“造血”功能。

 

纯池镇桃坑村

 

红薯、玉米、南瓜、萝卜……冬日的暖阳照进山谷中的村落,洒在丰收的农作物上,这是人间烟火气,是桃坑冬日的浪漫。纯池镇桃坑村自古就有“冬晒”的习俗。在冬闲时节天气晴朗的日子,桃坑村的村民们会将收获的农作物拿出来晾晒,一眼望去,在阳光的烘托下,整个村五彩斑斓、绚丽夺目,晒的是家的味道,晒出了丰收的喜悦,形成一道独特风景线。

 

2023年11月25日,“生态鲤乡,周宁冬晒”暨纯池镇第六届文化旅游节活动在桃坑村成功举办。活动共吸引游客、摄影爱好者及社会各界人士约2000余人次,来桃坑村旅游“打卡”,不仅提升了纯池镇和桃坑村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也促进了周边乡村游、红色游、库区游等新业态的发展。

 

桃坑村“冬晒”

 

冬季看“冬晒”,春季赏桃花。桃坑村因地处山坑,多种桃树而得名。桃坑村的桃花树多数沿河栽种,姿态妖娆。春天到来,桃花与河流村庄相映成趣,别有一番景致。村内有古寺庙、古民居、古廊桥、古树等旅游景点已成为乡村农文旅融合的新打卡地,先后被评为“中国传统村落”、“全国文明村”。作为反帝反封建革命斗争活动之一“半村暴动”发生地,桃坑村内还拥有丰富的红色旅游。

 

近年来,桃坑村根据实际情况,立足资源优势,融入全县全域旅游发展,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整治村庄环境,为发展乡村旅游打下良好基础,助力乡村振兴。

 

驻村第一书记刘秀辉动员乡贤为村“长者食堂”捐款,建设完成古村落观景廊桥和旅游公厕,解决外墙边自然村群众用水困难和饮水安全问题……

 

“未来,我们将借助区位优势,以乡村红色旅游和传统乡村旅游为主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带领群众勤劳致富奔小康。”对于桃坑未来发展,刘秀辉充满信心。

 

产业兴 党建引领“联村联社”

 

乡村要振兴,产业必振兴。产业要发展,必须抱团发展,那么周宁的蜕变有什么钥匙呢?近年来,周宁县由点及面推广“联村联社”党建促乡村振兴新模式,助力集体经济壮起来、村民口袋鼓起来。全县成立强村带动型、产业互助型等联村党组织9个,创建乡村振兴示范带(线)9条,覆盖53个村,五星级党支部占比达60.38%。

 

礼门村

 

周宁拥有得天独厚的高山生态气候优势,这里播种迟,收获也迟,由此产生的上市时间差,形成“错季”效应,让农作物基本不愁卖。周宁县晨晓菊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负责人陈小菊是周宁有名的“种菜大户”,也是县级科技特派员。2019年,她在李墩镇的蔬菜基地因征地需要重新选址,恰好10公里外的礼门乡正在寻觅示范带动作用强的种植能手,双方一拍即合。

 

凭借着过硬的专业技术和种植经验,陈小菊创新“合作社+村+农户”的经营模式,短短两年的时间,合作社不断带动周边村户加入,成功帮助10户贫困户实现脱贫致富,发展规模也超过了原来的基地,实现产值300多万。“陈小菊懂技术,有经验,又大方地带着我们一块儿干,她常常说,希望让大家一起致富,现在真的做到啦!”脱贫户老陈感慨地说。

 

礼门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蔬菜种植基地,女工们正在采摘辣椒

 

2021年,礼门乡党委经过充分调研,引导礼门、贡川、大碑、仕本4个地理位置相邻、产业结构相近的连片村分别成立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与陈小菊创办的菊美合作社共同注册晨晓菊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并成立联合社党支部。

 

依托联合社党支部的组织优势和菊美专业合作社的技术优势,联合社采取“统一供种、统一管理、统一销售”模式,为各成员村的蔬菜种植提供全过程指导和产销服务,打消了群众和村集体对产业不熟悉、不敢干的顾虑。

 

同时,礼门乡党委还选派一名有经验、有能力、有威望的离任“老支书”牵头成立联合社党支部,为联合社产业发展提供组织上的支持和帮助。目前,联合社共有社员25人,其中党员20人。2022年,联合社党支部还牵头与17个村组成“欣农富民”党建大联盟,以此带动更多的村通过发展农业产业壮大集体经济。

 

芹太坵村乡村振兴指导员指导支部领办合作社种植草药

 

联合社党支部成立后,结合撂荒抛荒耕地整治相关政策,主动靠前、主动担当、主动认领,在乡党委的带领下,一方面通过土地流转,各村的抛荒土地得到充分利用,闲置资产变成致富“钱袋子”;另一方面通过“村村联合、村企联盟”,让党员带头入股、带头经营、带头示范,带动农户和村集体抱团连片式发展,礼门原有的蔬菜种植产业也逐步做大做强。2021年,联合社共流转土地约300亩,新建冷链冰库、温控大棚及分检区等设施设备,实现产值360万元,为4个村村财增收8万元,解决群众就业近50多人。2022年,通过“欣农富民”党建大联盟,联合社已与17个村签订第一期“玉米种植合作协议”,流转土地近500亩,初步形成“联合社、种粮大户、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下派力量”四方互动、组织共建、资源共享、事务共商、发展共赢的产业党建联盟格局。在联合社党支部的带动下,为各村共计增加村财50万元,带动200户农户增收。

 

际头芹溪楼坪联村党委领办“萌宠乐园”项目

 

“联村联社”跨村双联模式在周宁县的实践成果让人眼前一亮,给人启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坚持久久为功、持续发力,周宁“联村联社”模式为走好具有闽东特色乡村振兴之路提供了一条可行的路径。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下一步,周宁县将持续践行“三库+碳库”绿色生态理念,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以实施“千村示范引领、万村共富共美”工程为引领,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为底线,以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提升乡村建设水平、提升乡村治理水平为重点,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强化农民增收举措,不断提高绿色发展“含金量”,奋力打造全国践行“三库+碳库”重要理念赋能乡村振兴的“周宁样板”,以优异成绩绘就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新画卷。

 

来源:《海峡乡村》杂志2024年3月刊

网站首页    乡村振兴    周宁:逐绿奋进 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周宁:逐绿奋进 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2024年12月3日 16:28
浏览量:0
导 航
热 点 推 荐
曝光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