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妹花的舞台

文_沉洲

 

丰收的喜悦

 

 

有一帧画面时常浮现脑海,一位女孩在秋收的稻田怀抱稻禾,双眸流溢期盼。这是几年前,我写《乡村造梦记》时,看“文创屏南”公众号时留下的印象。

 

近年来,“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响彻神州,屏南县也开展了“我在屏南有亩田”活动。知情者告诉我,这句话源自一位叫邱桂敏的人。她便是照片上的那个女孩。

 

后来,我在屏南见到这个女孩。她回忆起当年情形:2020年,流转南湾村200亩山垄田后,为了农产品宣传,策划了“我在屏南有亩田”的广告语。女孩吹气如兰的一句话,没想到引发一股旋风,吹遍山水田野。

 

邱桂敏在大学便能歌善舞,是个文艺积极分子。毕业后到闽南创办演艺公司,有了积蓄,想把双亲接过去,父母却不愿离开家乡,她便返乡开办“一糯千金”专业合作社。父亲在老家有酿造黄酒手艺,邱桂敏想拓展,进一步开发米糊系列,种生态糯米与产业链对接。

 

有人推荐距县城十几公里的南湾村。20世纪90年代,那里规划了一个千亩梯田项目,后来农民纷纷外出打工,项目无以为继。

 

邱桂敏站在村西眺望,埋藏心底的情怀像加温水银柱直线飙升。

 

日落下的南湾梯田(图源_福建日报)

 

当时,邱桂敏眼里呈现的是怎样的一幅大自然长卷:油菜花带犹如亮黄瀑布,从田畴奔泻而下。天空垂下巨大幕布,上面画着层层叠叠的大山,蓝幽幽的如梦如幻。经早春雾渲染,一层层山峦绵延着,朦胧进天边的苍云。西坠太阳藏在云层里,云罅间一道道光芒迸射,或深或浅,极像舞台追光灯。

 

载歌载舞多年,邱桂敏为如此开阔的大自然舞台迷醉。这一片200亩地不能都抛荒了啊!她大脑一热,一股脑儿统统签下。

 

 

妹妹邱桂英从浙江财经大学毕业后,在杭州工作,为支持姐姐的再一次创业,与公司解约。邱桂英对经济运行规律熟悉。姐姐想产业链对接,邱桂英梳理了她的感性认知,田园风光拥有潜在的景观价值,倘若后期往农旅发展,提升这片土地的附加值,打造高端文化项目,可以形成产业链闭环。

 

3年后,邱桂敏平静地与当年的冲动做了断:我和妹妹都不是农业专业,社会经验不足,对政策也不太了解,那时很理想化。不懂时才有这个勇气。

 

一旦姐妹俩涉足大千世界,方知万般皆难。姐妹俩一脚泥一脚水蹚过来,种田的事没敢对父母明说,因为自读小学开始,她们已经听惯那一句口头禅:不认真念书,就得去种田!

 

快到收割时,父母还是知道了此事,邱父很生气:花了那么多精力和钱,让你们读书,终于进城坐办公室了,还跑回来种田。我的钱不是白花了!

 

农民培养一个大学生太难了,两个大学生一下子全回来种田,你说他心里会有多难受。

 

他在心里跟孩子斗气,看你们怎么做下去。

 

 

再苦再累,姐妹俩都没自乱阵脚。水田修整结束,她们便在田间开办音乐会。朋友办培训班,她们把孩子、家长带到田野体验春耕。在田间用塑料布铺地当舞台,大家演唱与田野有关的歌舞。她们还把一位导演朋友请到南湾,拍摄手机纪录片《在田间》,影片朴实真诚,当年获得“中国电影金鸡奖·华为手机新影像奖”荣誉。屏南有个南湾村,南湾有个邱桂敏,渐渐为人知晓。

 

辛苦忙碌一年,收成却惨不忍睹。面对来采访她的记者,邱桂敏说了一句文艺范十足的话:“种了个寂寞。”

 

翌年开春,心神不定的邱桂敏,走到村边西望。田埂画出一条条不规则黑线,梯田一层层往下跌宕,水田上倒映着蓝天白云。这是她心中的舞台,很安静也很治愈。再回首往村里看去,传统民居依山错落,烟火气骤然而起。心怀的梦想和现实就这样揉在一起。

 

2021年新年伊始,屏南乡村振兴研究院潘院长得知此事,到南湾调研,觉得“我在屏南有亩田”值得推广,便建议屏南县委县政府发动社会广泛参与。很快,县里要求党员干部开展“认领一亩田”活动,解决耕地抛荒问题,以实际行动支持农民的种粮积极性。

 

“认领一亩田”的推广让许多荒废的山坡地重获新生。王毅/摄

 

虽然邱父说不管姐妹俩的事,但心里早已想去帮一把。看她俩嘀嘀咕咕为秋收晒谷发愁,他按捺不住,要来账本看了说,正常两人一天晒2000多斤,你少了400斤,工时花费太大。你大学生干这个,哪有我老农民有经验?

 

从那一年秋收开始,邱父便介入田间管理。姐妹俩如释重负,有时间去省水稻研究所拜访专家,把更多的精力放到销售上。

 

年底盘点收成,还是没赚到钱。也就在这时,颇感失意的邱桂敏听到了一些传言:人家拿了很多项目补助啦,肯定赚了好多钱。邱桂敏听到,委屈得直想哭一场。

 

受屏南县全域文创振兴乡村影响,城市逆流青年入住创业,原住民也开始回流,县里看到希望,陆续有工程项目配套到南湾村,高标准农田建设,传统民居危房修复等,给南湾村和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

 

邱桂敏感觉自己吃力不讨好,复垦抛荒地种粮这事完全超出预期,倒贴钱被人议论。姐妹俩狠狠心商量好,情怀要有,但必须面对现实。

 

谷子晒干入仓,姐妹俩铁了心要离开。她们和入住南湾的几位新村民吃了散伙饭,也跟乡领导都说过:我们要生存,真的撑不下去了。

 

 

年末事情又起变化。市委书记到屏南调研,县里让邱桂敏参加座谈会。书记知道干农业没有政策扶持的难处。他分享了别处的经验,最后说,我必须支持你。要不,我认领一亩田,愿不愿意再试一年?邱桂敏当即应诺,市领导能重视,心理上也有了安慰。她对大自然舞台的期盼之心未死,几欲崩溃的信念再次坚硬起来。

 

因为粮食安全,全市开始推广“认领一亩田”做法。2022年开春,市民、企业、社会团体、公益机构以及当地党员干部纷纷来认领稻田,解了姐妹俩的后顾之忧。然后,省水稻研究所的专家来了,提供了富含花青素的红米、黑米等高优品种,以及各种新研发的物理、生物防虫器具,手把手指导姐妹俩农田管理。邱父邱妈也去了,与当地老农有了更好更深的沟通。

 

一位正值青春韶华的女孩,三年的寒暑春秋,风里来雨里去,如今在太阳下,田间的活样样上得了手。我笃信,她心里有情怀。没有谁可以持续作秀三年,闻得到稻香,把腿上田泥视为“泥膜”。她渴望通过自己的手,把荒田开成福田。我也笃信,她挚爱着这一片土地。返乡之初,她与家乡就有了个约定,每年写首歌送给故乡,《屏山南》有这样的歌词:“一埂一田呀五谷香,燕儿双双送吉祥。好山好水呀好风光,梦里温暖的故乡。”

 

持续的坚持和努力,属于邱桂敏的荣誉来了:2021年宁德市第五届人大代表,2022年福建省农村创新创业明星,2023年全国巾帼建功 标兵,2023年全国农业劳动模范……

 

这些“回响”,为她筑起一个坚实平台。邱桂敏明白,大学生回乡种田只能是一个过程。她起了一个头,在社会上刮起一阵风,改变了老农们对新时代种田的观念,绿了一片片的抛荒地,已然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她将从这里出发,去实现妹妹曾经规划过的那个美好蓝图,把200亩梯田变成了诗和远方,去绽放青春的靓丽。

 


 

专家点评

 

闽江学院经管学院教授、乡村振兴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海峡两岸乡建乡创发展研究院特聘专家邓启明点评:

 

邱桂敏姐妹的故事是新时代青年返乡发展创业的生动写照。她们放弃了城市的舒适生活,选择回归和扎根乡村,积极投身农业生产和乡村振兴事业。尽管面临种种困难和挑战,如社会对大学生返乡种田的误解等,她们依然坚持不懈,通过自己的付出和努力,改变了传统农业和农村的面貌。不仅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也为乡村带来了新的活力和希望。通过“我在屏南有亩田”活动,成功地引起了社会对耕地抛荒问题的关注,并推动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在有关领导和专家们的鼓励和支持下,她们得以坚持自己的梦想,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科技水平和含金量。她们的成功初步表明,青年返乡创业不仅可以为乡村带来新的思想和活力,还可以通过理念创新和科技进步等提升农业生产的质量和效益,进而带动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发展。

 

网站首页    乡村振兴    讲好乡村振兴故事(三)|系列报道⑯姐妹花的舞台

讲好乡村振兴故事(三)|系列报道⑯姐妹花的舞台

2025年3月31日 14:35
浏览量:0
导 航
热 点 推 荐
曝光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