涓涓细流汇成无疆大爱

文_蔡飞跃

 

埕边古厝

 

 

埕边村位于南安市水头镇区附近的五里桥(安平桥)畔,是一座美丽的侨村。因为埕边村有一位喜欢文学的小学校长高志良,我以前多次做客埕边,并曾经用文字记录过观感。虽然离别三年,但我对于这座侨村依然充满感情。有一天,高志良在电话里说,他已退休,但村里各方面变化非常明显。他的话引起我的兴趣,于是便有了五四青年节的这一次重访。

 

在高志良老校长引荐下,我与2021年下半年就任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的高少阳在村委会见了面。

 

不知道算得上凑巧还是不凑巧?凑巧的是赶上村里正要举行“‘积’出荣誉,‘兑’出新风”志愿者积分兑换活动。不凑巧的是高少阳正忙于活动的会务安排,我却想与他说说话。

 

见我对“‘积’出荣誉,‘兑’出新风”志愿者积分兑换活动很感兴趣,高志良为我填补这方面知识的欠缺。他说,埕边村民踊跃参加志愿服务活动,5支志愿服务队各有特色。为了回馈志愿者的无私奉献,村里不定期地开展志愿者积分兑换活动,志愿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积分和喜好选择心仪的礼品,让他们的付出得到了实质性的回报。

 

在埕边村,活跃着一批年轻志愿者的身影。高少阳书记决定在今年五四青年节,个人出资举办积分兑换活动,专门为志愿者们准备了丰富的兑换品,村“两委”还为在“扬帆计划”寒假实践中,涌现出的一批积极进取、吃苦耐劳、爱岗敬业的优秀返乡大学生志愿者颁发“扬帆计划”实习证书,以此感谢莘莘学子利用宝贵的假期时间为埕边小学的学生带来了丰富多彩的假期生活,为社会传递正能量和爱心。

 

爱国是青春永恒的主题,奋斗是青春最美的注解,少年强,则中国强。当高少阳书记希望我到会场参与为青年志愿者颁发证书并讲几句话,我毫不犹豫地接受邀请。

 

高少阳在活动结束后说道,借助“小积分”兑换“大文明”的活动的开展,已经吸引更多的村民加入志愿服务队伍中来,共同为社会的和谐与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我心里清楚,志愿服务活动能在埕边村做得风生水起,关键在于具备一定的基础。

 

埕边村是革命老区基点村,早在1931年,埕边人、中共晋南县委委员蔡华西回村里小学任教,次年,又与其他共产党员成立埕边党支部,在这里播下革命的火种。尔后,旅居海外的埕边人,秉持爱国传统,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涌现出高华岳、高树泉、高剑锋、张忠民(高紫荆)等革命者。他们为人民谋幸福的事迹,激励着埕边后人。

 

埕边村是崇文重教的古村,涌现出高文显等一批名人。高文显是长篇历史人物传记《韩偓传》的作者,他一生求学不倦,1976年,60多岁时在瑞士获得博士学位。高文显的例子,可以窥见埕边敬重文化的一斑。注重教育的村庄,村民的素质自然不会低。

 

站在村委会门前望去,感觉村容更洁净了,村庄更漂亮了。我问起高少阳的履职心得,他回答道:“重点是抓建设,促发展,而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也是为了助力乡村振兴。”

 

 

2021年下半年,当高少阳担任村里“一肩挑”时,他和村“两委”感到责任重大,决心为村里多做好事,多做实事,让村民们能见到实实在在的变化。

 

高少阳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村“两委”本身也是志愿者,他们带领村民大力推进裸房整治工作,实现全村68幢裸房整治清零。2023年,通过向上级争取“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及村级自筹,投入16.5万元新增太阳能路灯90盏,实现全村主干道全部亮化,方便村民夜间出行;采购69个花箱摆放在村道一侧,衬托道路与周边房屋的美感;投入3万元,购买8195株绿植,绿化村文化广场;对村内闲置危房进行拆除,将其改造成微景观公园,美化村庄环境。

 

高少阳走上村里的岗位不久,募集资金20多万元投入升级建设党建公园,用于景观绿化、健身运动场地、添置儿童游乐设施、打造18米文化长廊,并在公园内外布置了氛围灯光。这一次升级建设,满足全龄化村民的需求,让公园真正成为村民的“健康园”、儿童的“游乐园”、文明的“展示园”。

 

埕边旅居海外华侨及港、澳、台胞5000多人,早期南洋华侨回乡建造了一大批红砖古厝及“番仔楼”,目前尚有21栋闲置。这些建筑不仅是埕边村的历史风貌,更是乡村文化的载体,见证了村庄的变迁。村中决策者以远见卓识的眼光,通过对“番仔楼”、古大厝进行翻建再利用,其中有几座用于开办“百姓书屋(瀛仙书院)”“家风家训馆”“剪纸工作室”……

 

侨史馆是一项大工程,原为旅居马来西亚乡贤张忠民(高紫荆)故居,由村委会集资修缮,使用权由村委会代管,目前修缮已接近尾声,3月份已启动展物的征集。征集的种类包括旧票据、旧证件、旧照片等反映埕边村的历史沿革、经济生产、文化生活、民俗风情的物品。征集工作的难度大,但村里的志愿者自觉加入展品征集的队伍中去。

 

高少阳尊重文化人,一座正在装修中的农家四合院,不久后将用于作家的文学创作交流场所……

 

一座座闲置古大厝的重修再利用,不仅为村民提供了充实自我、提升素养的平台,也提高了乡村文化的凝聚力和影响力。村民们在潜移默化中,更加自觉地传承和弘扬乡村文化。

 

 

高少阳深有体会地说,要想有效推进乡村振兴工作,必须“以人为本、为民服务”。于是,他将健全公共服务体系、改善民生保障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任务之一。

 

我早就知道,埕边村的文体工作曾经居于水头镇的领跑地位,为了重现昔日的荣光,村里兴建起占地15亩的文体活动中心,经常性地举办广场舞邀请赛,篮球赛、排球赛等体育活动,村民们也可以在这里锻炼;举办游园会期间,村民们在这里参与猜灯谜、跳火群等联欢活动。

 

边走边聊,当我听闻到埕边村结合“我们的节日”和“文化进万家”主题开展千人博饼狂欢盛宴、百岁老人集体生日会、暑期公益夏令营等活动的讯息,心情无比激动,仿佛看到村民们在欢乐中提升了新时代的文明素质。

 

高少阳书记提到,举办一系列村民喜闻乐见的文明实践活动,既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也拉近了村民之间的距离。每年的重阳节都会举办老少同乐会,让老人和孩子们共同参与这项活动,老年人在小学生们的文艺表演中,感受到年轻一代的活力与关爱,同时也让孩子们了解并尊重传统文化。一座气氛活跃的村庄,自然有利于乡村文化的传承,为此,村委会和村老人协会组织成立了军鼓队和腰鼓队。他们购置了统一的服装和设备,为全村的红白喜事提供无偿服务。这一举措不仅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也弘扬了乡村的文明新风。

 

高少阳和他的同事们意识到,妥善解决高龄、空巢老人、低保户、退伍老兵等重点人群的“急难愁盼”问题,有助于社会的稳定。于是,埕边村举行了“学雷锋、送温暖”活动。志愿者们把关爱困难群体作为志愿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志愿者们定期探访村里的老人、孤儿和残疾人,认真倾听他们的心声,帮忙解决生活困难问题,让他们感受到“雪中送炭”的可贵。

 

在与村民的一次次交谈中,我已感受到志愿服务已经成为村里的一种风尚,一种力量。除了埕边村党支部重视,村里的众多民间力量也参与到乡村振兴活动中来。高志良将自家老式洋楼改造成“念三堂”书屋,为文化爱好者提供一个交流、阅读的好去处。民间剪纸艺术家杨民兴也经常到埕边小学、“党建+”邻里中心进行免费剪纸授课,共同为埕边乡村振兴发力!

 

埕边村的乡村振兴工作的事例是突出的,曾被上级有关部门授予了一个个荣誉称号。2023年,全村集体年收入为138万元,相比2021年增收70万元,这是多么不容易的业绩,其中也有志愿者的参与和奉献。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埕边村将继续弘扬志愿服务精神,让涓涓细流汇成无疆的大爱。有爱的村庄,必将在新时代文明实践的道路上走得更远,走得更好。

 


 

专家点评:

 

福建农林大学兼职教授、平潭龙海村党总支第一书记游祖勇点评:

 

埕边村的振兴之路,没有高大上的宏伟蓝图和惊人巨作,只有实实在在、可感可及的实践行动。通过党建引领,带动村民主体作用的发挥,吸引年轻人返乡投身乡村广阔天地;立足当地红色文化、侨乡文化和重教传统,着力挖掘、整理、铸造和传承,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和乡风文明;从村民“急难愁盼”的事一件件做起,一个个解决,村里公共事业有了较快发展;实施“扬帆计划”,开展“志愿者行动”“学雷锋、送温暖”等各项独具特色活动,村民喜闻乐见、主动参与,有了满满的主人翁精神、责任感。立足乡土、村民为本,脚踏实地、共建共享,这是埕边村乡村振兴实践的理念和特色,也是当下乡村振兴实践中应当坚持和倡导的精神和作风。

 

网站首页    乡村振兴    讲好乡村振兴故事(三)| 系列报道㉒涓涓细流汇成无疆大爱

讲好乡村振兴故事(三)| 系列报道㉒涓涓细流汇成无疆大爱

2025年6月12日 16:35
浏览量:230
导 航
热 点 推 荐
曝光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