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思恋故乡的小河,还有河边那吱吱唱歌的水磨……”一个个村落,承载着中国人绵长的情思乡愁。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建设美丽乡村,“不能大拆大建,特别是古村落要保护好”;新农村建设一定要走符合农村实际的路子,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充分体现农村特点,“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
在有关部门、各级政府积极响应和高度重视、扶持下,近几年,我国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力度空前,成效显著;不仅留住了“美丽乡愁”,更激发出乡村发展新活力。
“苍洱毓秀”:“古”味延绵 新韵悠悠
“苍洱毓秀”——李德昌把家乡“山”“海”间的万种风情写在了自家小院外墙上。
李德昌的家乡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湾桥镇古生村,青瓦白墙的村子背靠苍山,面朝洱海,是一个典型的白族传统村落。
李德昌家的小院宽敞明亮,绿意盎然,体现了坊、阁、照壁相结合的白族传统建筑风格。“这个院子是我在1997年盖起来的。”李德昌说。
2015年初,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工作时,走进了李德昌家中。看着李德昌家雕梁画栋的房子,干净整洁的院落,生机勃勃的植物,总书记十分高兴,他说:“这里环境整洁,又保持着古朴形态,这样的庭院比西式洋房好,记得住乡愁。”
“总书记的一番话,让我们更清楚传统村落保护的重要性。”李德昌说,“不但洱海要保护好,传统白族民居的风貌也不能丢。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无论缺了哪个都不行。”
几年来,古生村按照“保护古建、引导在建、规范未建、改造老建、打击违建”的工作思路,实施建筑民居风格整治,保持青瓦白墙、斜屋顶、淡墨画的白族民居风格。
记者了解,村内完成了“三线入地”工程,主要道路硬化、拓宽,对7户有较重历史和民族文化底蕴的白族民居古院落进行挂牌保护,对凤鸣桥、古戏台等文物古迹实施修旧如旧,提升修缮。
今日古生村,天空更“干净”,湖水更清澈,环境更整洁……
“拯救老屋”:激活村落 重焕生机
湘南大山深处,蓝山县祠堂圩镇虎溪村。这个唐宋年间就有烟火的千年古村,2016年入选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2018年,在上级文物部门资金支持下,虎溪村按照“修旧如旧”原则,对古戏台、古建院落等近3000平方米区域实施文物本体修复;通过更换楼板、瓦片、栏杆,修复马头墙、屏风、门窗等部件,古村重焕生机。同时,还成立纪念馆,陈列1934年红六军团长征过境虎溪时的珍贵文物。
2016年以来,国家文物局支持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实施的传统村落保护公益项目——“拯救老屋行动”在各地推进。
福建省宁德市屏南县熙岭乡龙潭村。几年前,原户籍人口1400多人的村子常住人口不足200人,部分老宅年久失修,只剩残垣断壁;村里原有120多栋明清建筑,多栋被拆除。
2017年5月,在政府支持下,龙潭村开始“拯救老屋”、复兴古村。
“针对古宅多为土木结构的特点,我们聘请老工匠艺人,采取传统工艺进行修复。”驻村第一书记夏兴勇介绍,他们还创新推出“认租15年”运作机制,以吸引社会资金修缮古民居。
“谁租房谁修缮,与租客签订15年合同,15年内每年每平方米只收3元钱租金。”夏兴勇说,目前,龙潭村有32栋古民居采取这种做法,吸引了国内外100多人前来承租修缮古民居,长期定居。
一座座荒废的老宅被认领修缮后,既保存了村庄原有风貌,又发展起了新兴业态。江西人曾伟第一眼见到龙潭村,就爱上了这个地方,在村里租下一幢100多年历史的老房子,改造成以读书为主题的“自用+分享”生活空间。
记者了解,“拯救老屋行动”采取政府委托,社会组织运作、监督、管理的项目实施办法,吸引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各地在实践探索中形成了文物建筑保护利用的新机制,吸引了农民回村发展乡村旅游,促进了非遗项目活化和公共文化服务改善,有效激发了传统村落的活力,为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打下重要基础。
乡村“网红”:魅力倍增 助力振兴
拯救、保护、利用,让古村落平添“新资源”。
一幢幢夯土实木的民居古朴静美,一曲曲四平戏曲悠扬悦耳……这是记者走进龙潭村感受到的。
“我们不仅注重保护好古村外观,同时在内涵的深挖上下功夫,让村子真正‘活’起来。”夏兴勇说。
龙潭村一直保留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四平戏,为了“活化”这一珍贵文化遗产,龙潭村建起了四平戏博物馆,戏班子重新开班;为传承红曲制作与黄酒酿造这一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村里也建起博物馆。
短短几年,龙潭村古厝修复一新,设施齐全;常住人口恢复至600人左右;公益画室、美术馆、四平戏博物馆、黄酒博物馆、咖啡屋、图书馆的出现,让过去无人问津的破旧古村落,变身旅游“网红村”。
“节假日游客爆满,周末一房难求,农家菜馆门口经常排起长龙,农副产品卖得红红火火。”龙潭村党支部书记陈孝镇开心地介绍。
据了解,2014年以来,国家文物局选取了270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集中成片的中国传统村落,开展整体保护利用工作。2018年评估结果显示,51处传统村落文物保护项目完工率达84%,有效确保了文物安全,并带动当地农民增收。
“一半受保护村落的收入高于所在县平均水平,70%村落的旅游收入实现近40%的增长。”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说。
今年暑假,从杭州到大理旅游的周冬梅女士一家3口,为了在古生村村民何利成家的民宿住上一晚,退订了昆明的酒店。
“我们被古生村的美景和美食迷住了。”周冬梅笑着说。
“苍洱毓秀”的主人李德昌也辟出空间,陈列和销售下关沱茶、鹤庆银器等当地名产。“每天来的游客络绎不绝。”李德昌欣喜地说。
今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等6部门公布了第5批2666个中国传统村落。中国传统村落总数已达6819个。
(来源:新华视点)
《海峡乡村》杂志投稿邮箱:hxxczzs@163.com
留住乡愁 绽放新颜——传统村落保护激发乡村活力
-
讲好乡村振兴故事(三)| 系列报道⑨田野上的新飞跃
2025年01月09日
-
向绿 向新 向未来——周宁连续三年获福建县域经济发展“十佳”县
年终岁末,在周宁县的群山峻岭之间,处处迸发着昂扬向上的奋斗激情。周宁县调后线(Y501)公路工程调羹际至山头段建设工地施工正酣,挖掘机、吊装机忙着疏理通道、运输钢架砖石;福建银海万向医用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全自动磨刃区生产设备全线开动;周宁抽水蓄能电站四台机组源源不断地输出潺潺绿电……
2025年01月09日
-
赖进益:革命老区乡村振兴样板建设的长汀实践
近期,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强调,“传承弘扬红色文化,建设好长汀、宁化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字里行间饱含着人民领袖对革命老区人民的深厚情怀,饱含着对发扬革命先辈光荣传统、传承弘扬红色文化的殷切希望。而之前对长汀水土流失治理的九次重要指示批示,饱含着对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谆谆嘱托,既是对革命老区长汀人民的亲切关怀和勉励,也是对全县广大干部群众的极大鼓励和鼓舞,更是对我们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县的奋斗指引。
2025年01月07日
-
《海峡乡村》杂志社调研组赴福安市潭头镇西坑村调研乡村振兴工作
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实施意见》精神,12月26日,《海峡乡村》杂志社执行社长兼总编、泉州师范学院兼职副教授吴振宇一行赴福安市潭头镇西坑村调研乡村振兴工作。
2025年01月03日
-
讲好乡村振兴故事(三)| 系列报道⑧惠屿电影岛
惠屿岛其实是一个建制村,是泉州市唯一的海岛行政村,岛屿面积约2平方公里,全村403户1400多人,曾是全市最贫困村庄,后来竟然从所在泉港区的倒数第一逆袭为第一村,更是入选了全国和美海岛,获评“全国最美渔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福建省金牌旅游村”“福建省乡村振兴示范村”等荣誉号。
2025年01月03日
- 2024-03-19
- 2024-01-18
- 2024-01-18
- 2024-01-17
- 2024-01-16
- 2024-01-16
- 2024-01-08
- 2024-01-05
- 2024-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