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村位于翔安区东北部,新圩镇东南部,下辖桂林、草埔宫、前边、园下、后寮、七里6个自然村,是一座典型的农耕村庄。聚落呈块状,种植业以龙眼树为主,农产品以水稻、花生、青葱、青蒜、胡萝卜等为主。从民居风格上看,属于红砖厝与石头厝之间的过渡地带。
桂林村山地面积约3034亩,森林覆盖率90%,放眼望去田野广袤,景色秀美,其历史底蕴、民俗风情和非遗小吃吸引游客纷至沓来。
在桂林村七里自然村东北部有一处宋代寺庙遗址:境仕院遗址。该遗址地面保存良好,红砖墙体清晰可见,红砖地板形体多样,其中最为显眼、最具特色的是贴于墙基上的红砖浮雕,约0.38米见方,以传统双凤为题材,采用经典的环形构图方式,四个角落配以蝙蝠装饰纹样,构图饱满,纹理清晰。
考古专家初步判断境仕院修建于宋代绍兴年间。原寺名为“洞宫”(唐宫),后因有学者隐居寺中遂改“境仕院”。该寺供奉红脸清水祖师,村中前辈曾经在耕作中发现一尊樟木雕清水祖师神像,可惜毁于“文革”中。相传境仕院原住有99名和尚,均为武僧,属南少林一脉。
在桂林村最为出名的小吃为“蒜蓉枝”,这是一道具有闽南韵味的著名甜食。“蒜蓉枝”形如麻绳头,又名“绳仔股”(闽南语),拥有一百三十余年历史,是翔安区非物质文化遗产。
蒜蓉枝要做出传统老味道就得遵循古法,五个工序缺一不可,既讲究又专注,“老面接种”、“和面”、“搓条”、“油炸”、“挂霜”,每一步都影响着蒜蓉枝的品相和口感,一道道精湛的工序,造就了翔安新圩传统老手艺蒜蓉枝。
制作蒜蓉枝的非遗传承人——沈辉煌就居住在桂林村七里自然村。在坚守和继承祖辈“老味道”的基础上,沈辉煌深入顾客群调查了解,相继推出了多种口味的传统老手艺蒜蓉枝,让产品既有“老味道”又有新口味。他还接收学生进厂学习实践,开展非遗研学活动,让传统制作技艺代代相传。如今已培养四十多个技术骨干和近百名员工,解决了部分人就近就业和就业难的问题,增加村民的经济收入。
在桂林村制作“古早味”糕点小吃几乎是每家每户都会的手艺。除了蒜蓉枝,七里自然村还制作生产贡糖、麻酪、麦芽糖、花生酥等闽南人爱吃的“茶配”。
村民们在坚持古法制作的同时,也在积极谋求变化与突破——七里蒜蓉枝,有了蒜香、番茄、椒盐、香葱、黑糖、海苔等十余种口味,还有了小麻花的形式;“火兴”贡糖琢磨出了咸味的贡糖,咸甜参半的新口味反而更受欢迎;“七里香麦芽糖”改变传统走街串巷叫卖的形式,利用互联网销售,一天能卖出两三百斤……一道道令人垂涎的闽南传统小吃承载着桂林村民们的致富愿景。
“一村一品”的发展模式让桂林村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一到周末,从厦门岛内、漳州、泉州驱车前来购买传统闽南小吃顺便休闲度假的客人络绎不绝,村道上车水马龙,十分热闹。2022年桂林村举办了首届厦门露营文化节,美食、山野、星空,当乡村文化、自然景观与新潮的露营元素相结合,吸引力剧增,为推动乡村观光消费和乡村振兴提供新动能。
目前,桂林村数十种不同的产品稳定发展年产值约270万元。如今,越来越多的桂林村村民走上了致富的道路,相信“一村一品”将继续点亮村民增收致富的愿景,为翔安新圩乡村产业振兴输入强劲动力。
(来源:海峡乡村杂志社)
厦门新圩镇:和美乡村 风韵桂林
-
千尺学堂破圈引发热议:解码3亿银发族的“第二人生”
2025年04月02日
-
讲好乡村振兴故事(三)|系列报道⑯姐妹花的舞台
2025年03月31日
-
讲好乡村振兴故事(三)| 系列报道⑮莲池春早
莲池村地处湄洲岛国家旅游度假区中东部,北接高朱村,南连北埭村,东临海,西靠岛中心,总面积约1.6平方千米,集体林地面积20多亩。村域东面拥有莲池沙、滩澳口,全村分为上莲池、上李、徐肖、下李、下陈4个片区。2015年获首批国家级乡村品牌“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2023年获省级“金牌旅游村”及“最美微景观村落”等30多种荣誉称号,也是福建省乡村振兴示范村。
2025年03月31日
-
龙岩:执“千万工程”之笔 绘闽西沃野“丰”景
龙岩这片无数革命先烈浴血奋战的红色热土,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新征程上,赓续红色血脉,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深入学习“千万工程”经验,始终秉持“原生态、低成本、有特色”理念,创新实施“158”乡村建设工作机制,探索推广“六个共富”机制,统筹推进城乡融合发展。龙岩市农业农村局大力实施省委“千村示范引领、万村共富共美”工程,扎实有序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积极推进乡村振兴。带动乡村面貌华丽蜕变,不断绘就乡村振兴美好“丰”景。
2025年03月26日
-
福建龙岩市:红土地上农村改革出良方
2025年03月21日
- 2024-03-19
- 2024-01-18
- 2024-01-18
- 2024-01-17
- 2024-01-16
- 2024-01-16
- 2024-01-08
- 2024-01-05
- 2024-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