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平市芦芝镇圆潭村
(文/本刊记者 吴振宇 王东明 通讯员/林生海 郑嘉雯)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把“千万工程”作为典型案例写入标题,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对“三农”工作进行系统部署。龙岩这片无数革命先烈浴血奋战的红色热土,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新征程上,赓续红色血脉,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深入学习“千万工程”经验,始终秉持“原生态、低成本、有特色”理念,创新实施“158”乡村建设工作机制,探索推广“六个共富”机制,统筹推进城乡融合发展。龙岩市农业农村局大力实施省委“千村示范引领、万村共富共美”工程,扎实有序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积极推进乡村振兴。带动乡村面貌华丽蜕变,不断绘就乡村振兴美好“丰”景。
探索机制创新 分类协同发展
上杭县才溪镇,按照“上下联动、部门协同、党群共创”的工作思路,坚持镇党委统筹谋划,构建“六个共富”机制,实施跨村联建发展脐橙、蜂蜜、灵芝等农业产业,因地制宜推进各村特色产业发展。才溪镇“六个共富”机制经验受到龙岩市委、市政府的肯定并予以推广,全市乡村因地制宜、各美其美的特色实践不断涌现。
上杭县古田镇袁梦村位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梅花山腹地,生态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吴地社区党支部领办的合作社统筹村集体自然资源和基础设施,流转村民土地,以租赁或入股方式投入到“袁梦村”项目,委托专业运营公司运营。在专业运营下,袁梦村渐渐有了名气,月均游客量达1.5万人次,越来越多村民在现有土地流转收获租金的基础上,先将部分租金折成股金入股,走上了致富路。
上杭县临城镇九洲村全景图
上杭县临城镇九洲村开展“亮身份、作表率、树形象”活动,建立蜜雪梨种植示范园,引领群众创业就业、兴业乐业。推动基层党建与蜜雪梨产业共同发展,走出了一条基层组织推动产业发展、促进村民致富增收的新路子。
连城县庙前镇水北村第二届魅力水北文化节
连城县庙前镇水北村创新发展模式,推动集体经济突破性发展。村内依托“党支部+合作社+农民”机制,建立白莲产业基地,利用低效林地建立采摘园,种植脐橙、杨梅,还建立了现代农业示范园,形成集特色农业、乡村旅游和红色文化为一体的产业基地。
长汀县新桥镇余陂村海丝高速“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结对共建签约仪式
长汀县新桥镇余陂村以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为契机,扩大土地流转规模,推进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同时,发挥与海丝高速、盼盼公司联建优势,通过高速服务区展销、线上“云认养”等方式,提升特色产业经济效益。
漳平市西园镇遂林村村企共建开展节日慰问活动
漳平市西园镇遂林村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核心作用,构建“支部领航、党员示范、群众共治”的乡建体系。人居环境整治采取“以奖代补”形式,因村施策,制定系列奖补标准,让群众在拆整中得实惠。
漳平市芦芝镇圆潭村风光
漳平市芦芝镇圆潭村通过举办“乡村文化会客厅助力乡村产业振兴”活动,充分发挥“党支部+六支队伍+群众”机制作用,不仅将农特产品推介出去,还吸引了游客体验农事活动、品尝特色美食,感受乡村文化与生活的独特魅力。
发展特色农业 片区化打造样板
近年来,龙岩市各县(市、区)依托各自的文化、生态资源和产业优势,按照串点连线成片、片区化打造的思路,持续推进乡村振兴“一县一片区”建设。分类打造一批有特色、可复制的乡村振兴样板。
新罗区以城乡融合发展为核心,通过红色研学、绿色双碳、农旅融合等多元化发展模式,重点打造“千里江山·只此青绿”示范片区。
永定区城郊镇桃坑村吸引红色文化人才回村创业
永定区围绕“文化瑰宝·土楼人家”特色,重点打造“土楼十里长廊”片区。让沉睡多年的土楼“活”了起来,让乡村既有“颜值”,又留住乡愁。
上杭县融合红色文化与绿色生态,打造集教育、休闲、产业、养老于一体的“红古田”片区。将国家5A级景区“古田会议”会址的红色资源和国家4A级景区梅花山的绿色资源串联成线,整合“红绿”资源,做强农文旅项目。
武平县武东镇六甲村游客户外骑行
武平县以环梁野山、环千鹭湖、环六甲水库乡村振兴三大示范片“15朵金花”示范村建设为中心,重点打造“环梁野山”片区。武东镇六甲村主动融入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以“骑”带“游”,持续提升六甲游湖观光、户外骑行、亲子研学等体验式乡村旅游业,全力打造“梁野金花·多彩六甲”特色户外运动小镇。
长汀县乡村振兴“一县一片区”三洲段
长汀县突出水土流失治理“长汀经验”,重点打造“红旗跃过汀江·两山实践走廊”片区,深耕“生态+红色+农业”的农文旅发展模式。创建乡村振兴示范片区26个项目,依据不同类型治理模式打造各具特色示范点,并串点成线,让示范点成为乡村旅游增收点、生态文明现场教学点。
连城县利用冠豸山5A级景区资源,重点打造“湖光山色 冠豸氧吧 温泉康养 国际骑行”环冠豸山片区。环冠豸山乡村振兴“一县一片区”完成投资2亿元,占市下达任务112.1%。
漳平市依托资源禀赋、对台优势,重点打造“台湾特色小镇”片区,漳平台创园已连续八年在国家级台湾农民创业园发展建设考评中位居第一。
这是龙岩市以点带面,推进全域融合发展结出的累累硕果。据悉,2021年以来,全市共实施乡村振兴“一县一片区”建设项目551个,完成投资53.29亿元。
业态多元发展 助推产业融合
产业兴,则乡村活。产业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近年来,龙岩市农业农村局持之以恒,因地制宜地推动特色产业发展,做足“土特产”文章,构建出多元业态融合发展的盛景。
上杭县湖洋镇“红古田”现代果蔬产业园
3月,在上杭县湖洋镇水埔村“红古田”大棚基地里,一株株草莓长势喜人,即将迎来收获期。“红古田”现代农业产业园项目总投资3亿元,是实行统一规划设计、统一设施配套、统一技术标准、统一品牌运营、统一市场营销的特色现代果蔬产业园。近年来,湖洋镇发挥区域优势,推动农旅融合发展,做大做强特色农业产业,打好农旅融合“底子”,进一步激发了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投资特色农业的激情。
龙岩市一方面深耕特色农业产业,成功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个、国家级特色优势产业集群3个、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1个、全国产业强镇9个,七大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全产业链实现产值1189.19亿元。同时持续提升特色农业品牌,评选出龙岩十大特色农产品,全市拥有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23个,数量居全省第一。
新罗区江山镇山塘村法治公园
上杭县白砂镇扶福村光伏发电共富长廊
另一方面,突出培育新业态,因地制宜,多业态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新罗区江山镇山塘村立足实际,发展农产品特色产业,形成集种植、观光、采摘、加工等功能于一体的特色农业基地,成为“网红打卡点”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上杭县白砂镇扶福村以“烟稻+N”轮作、中草药种植、光伏发电三大产业,开启产业振兴澎湃动力。上杭县中都镇富光村坚持三产融合,利用区位优势,以“稻香小镇”为主题,着力盘活整合资源,把田间变成景区,打造上杭县城“后花园”,提高产业发展综合效益。连城县莒溪镇壁洲村围绕“八古”元素,深入挖掘特色传统文化,全力打造“古韵璧洲”,实现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漳平市和平镇东坑村在创建美丽水乡渔村的同时,充分发挥茶山水景特色,围绕“水上茶乡”定位,以水体景观为主体,融合森林旅游、人文旅游等特色,成为休闲旅游胜地。
连城县莒溪镇壁洲村紫藤花长廊
上杭县中都镇富光村三产业融合发展度假综合体
人才振兴是产业振兴的“火车头”。龙岩市不断深化科技特派员制度,实现科技特派员创业和技术服务一二三产全覆盖。于此同时,基层也各出其招,大力吸引人才返乡创业。永定区岐岭镇下山村近年来出台优惠政策,吸引广州为定传媒有限公司等10余名在外人才返乡创建新农人创业基地。返乡大学生陈志阶创办电商公司,帮助村民销售农产品,年销售额突破100万元,带动陈志滨等百香果种植户村民增收致富。永定区城郊镇桃坑村在2024年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强化人才保障,成功吸引了11名专业人才回乡。专业人才带回新技术、新蜂种,带动周边182个农户投身养蜂产业,人均年增收3万元;精心策划旅游线路与体验项目,带动周边行业蓬勃发展,新增就业岗位21个。
赓续红色血脉 文旅赋能振兴
自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龙岩作为革命老区,注重红色资源保护与传承体系化,通过多维度举措赓续红色血脉,并以文旅融合为路径赋能乡村振兴。
上杭县古田镇古田会址生态美
上杭县古田镇是著名的红色革命圣地,拥有众多革命历史遗址和红色文化遗产。位于古田镇东北侧,介于古田会议会址所在的社下山与彩眉岭之间的五龙村,是远近闻名的沉缸酒和五龙酒饼的发源地。该村依托古田会址红色旅游品牌,发掘红色、绿色、知青文化、黄酒文化、客家村落等特色资源,建成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广场,打造了“福村五龙”文旅品牌建设项目。
上杭县古田镇竹岭村全貌
古田集镇北边的竹岭村,青山翠竹环绕,展现出一幅清新宜人的田园画卷。竹岭村立足当地高海拔气候和紧邻古田会址群的红色优势,在党组织引领带动下,多措并举,在试点特色现代农业的同时,推行“旅游+”产业发展模式,建成青少年研学农事体验基地等一批项目,走出了一条“红色+绿色”新时代“和美乡村”的发展路径。
武平县湘店镇湘洋村空军主题公园
武平县湘店镇湘洋村是开国上将刘亚楼将军的故乡,依托红色资源,空军特色村初具规模,年接待各类游客7万余人次,有效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
此外,龙岩市注重保留历史风貌,在全国率先制定实施地市级保护红色文化遗存地方性法规《龙岩市红色文化遗存保护条例》,每年安排800万元专项用于传统村落保护开发。截至2024年,全市共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个、历史文化名镇3个、历史文化名村14个,国家级传统村落68个。
长汀县南山镇中复村红军广场航拍图
长汀县南山镇中复村深化“旅游+红色文化”,以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长汀段)核心区建设为抓手,将红色景点串点连线打造“出发地”精品游路线,加快推动红色旅游产业转型升级。
乡村美、产业旺、百姓富……一幅从美丽生态到美丽经济再到美好生活的美丽画卷,正在闽西红土地上徐徐铺展。2024年10月,龙岩市9个单位和个人荣获福建省2023年度实施“千村示范引领、万村共富共美”工程成绩突出单位和个人。
未来,龙岩将持续深入学习运用“干万工程 ”好 经验、好 做 法,全面推行“158”多村建设工作机制,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统筹推进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多村,全面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
(来源:海峡乡村杂志)
龙岩:执“千万工程”之笔 绘闽西沃野“丰”景
-
千尺学堂破圈引发热议:解码3亿银发族的“第二人生”
2025年04月02日
-
讲好乡村振兴故事(三)|系列报道⑯姐妹花的舞台
2025年03月31日
-
讲好乡村振兴故事(三)| 系列报道⑮莲池春早
莲池村地处湄洲岛国家旅游度假区中东部,北接高朱村,南连北埭村,东临海,西靠岛中心,总面积约1.6平方千米,集体林地面积20多亩。村域东面拥有莲池沙、滩澳口,全村分为上莲池、上李、徐肖、下李、下陈4个片区。2015年获首批国家级乡村品牌“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2023年获省级“金牌旅游村”及“最美微景观村落”等30多种荣誉称号,也是福建省乡村振兴示范村。
2025年03月31日
-
龙岩:执“千万工程”之笔 绘闽西沃野“丰”景
龙岩这片无数革命先烈浴血奋战的红色热土,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新征程上,赓续红色血脉,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深入学习“千万工程”经验,始终秉持“原生态、低成本、有特色”理念,创新实施“158”乡村建设工作机制,探索推广“六个共富”机制,统筹推进城乡融合发展。龙岩市农业农村局大力实施省委“千村示范引领、万村共富共美”工程,扎实有序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积极推进乡村振兴。带动乡村面貌华丽蜕变,不断绘就乡村振兴美好“丰”景。
2025年03月26日
-
福建龙岩市:红土地上农村改革出良方
2025年03月21日
- 2024-03-19
- 2024-01-18
- 2024-01-18
- 2024-01-17
- 2024-01-16
- 2024-01-16
- 2024-01-08
- 2024-01-05
- 2024-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