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泰县城区

 

一条条蜿蜒公路盘旋于永泰大地,一批批现代农场涌现在青山沃野,一间间乡村民宿坐落于山水之间,一阵阵改革的春风吹开了小山区的大门……曾经的贫困县摇身一变,用浓郁的果香和小桥流水的诗意展示了永泰乡村振兴的山水画卷。

 

永泰县,位于福州市西南部,是省会生态后花园。近年来,永泰县立足县情实际,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目标,实施“党建+”联动推进机制,坚持创新驱动、项目带动、产业联动,推进乡村产业、生态、文化、组织、人才振兴,谱写永泰绿色发展新篇章。

 

聚焦现代农业 实现经济新突破

 

春赏李花,夏摘果。八月初,永泰李果正是采摘的大好时节。漫山遍野的李子树,一串串饱满圆润的果子挂在枝头,微风吹过,飘出淡淡果香。

 

“今年鲜食李的价格不错,零售价最高能卖到每公斤12元,现场采摘的价格就更高了!”说话时,鲜食李基地的负责人李秀妹兴奋不已。

 

李秀妹负责的仙亭山鲜食李基地是永泰面积最大的鲜食李种植基地,早在2018年就与省农科院合作尝试在高山地区种植鲜食李。依托仙亭山鲜食李基地的产业优势,李果种业创新中心应运而生,已试验种植80多个品种。新品种不同的成熟期延长了农户们的采摘时节,赢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2021年12月,永泰县获批创建福建省现代农业产业园,生成总投资1亿元的两大类13小项建设项目。李秀妹的鲜食李基地就是其中的一项李梅转型工程。李梅转型工程推动实施李梅产业振兴项目29个,引进、推广李梅新品种9个,实施低产果园改造、病虫害绿色防控以及淡李干建设等项目。

 


永泰县人民政府与福州市国资系统乡村振兴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仪式

 

为了推动一批农产业可持续发展,永泰县创新服务机制,推动重点项目谋划。大力推动产权工作,提档升级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平台,建设覆盖区域、高效便捷、服务规范的综合产权市场服务体系;提前谋划产业项目,面向全县各乡镇、新型农民经营主体征集农业基建项目,形成包含54个项目共2.5亿元投资额的农业投资项目库;重点聚焦龙头培育,扶持全县14家省市级农业龙头企业,在产业园、产业强镇项目等建设上给予资金倾斜和政策支持;探索金融助困方法,制定出台金融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及实施细则,对涉农企业予以担保。

 


永泰县农村产权流转服务中心

 

想要农民富起来,单靠传统农业是不够的。一方面,永泰县注重科技调研,带领团队赴诏安调研青梅产业、赴广州参加绿色食品品牌培训学习规范化生产管理,咨询了解农业观光、农耕体验研学等三产融合发展模式。另一方面,在稳粮保供的基础上,积极谋划新思路,重点以现代产业园、李梅专项债券、茶产业、节庆等工作为抓手,力争在李梅精深加工、茶产业培育及现代农业等领域再上新台阶。

 


种植户在采摘鲜食李

 

在稳定一产经济的同时,永泰县还积极探索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打造乡村特色旅游路线,带动农民吃上旅游饭。截至2021年底,全县休闲农业接待数达135万人次,休闲农业经营收入8500万元,休闲从业人员中农民占比达到80%以上,并于2021年底获评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荣誉称号,2022年新增市级休闲农业示范点2处(福建文埕湾生态农业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福建省丰盛佳园农林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近一年来,永泰县围绕打基础、抓示范、谋跨越,重点推动产业园区项目建设,2022年上半年一产增加值达27.43亿元,增长5.5%,排名福州市第二,增速创十年来新高。

 

村民代表李大姐谈起村里的变化,有感而发,“以前,村里人口外流比较普遍,现在有了好的产业项目,我们在家门口就能就业,不用再往外跑了。”

 

保护生态花园 “数字”“法制”双向赋能

 

“藏在深闺人未识,撩开面纱惊八闽。”漫步大樟溪畔,眼前的绿水青山好似一幅山水画。村落、老榕、溪水、山峦,颇有陶渊明笔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意境。“作为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我们将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持久战,全力争创全国‘两山’理论实践基地, 让永泰的青山绿水好空气成为美丽福建的颜值担当。”县委书记雷连鸣说。

 

位于永泰县嵩口镇的大喜村,近年来先后获得“全国造林绿化千佳村”、“全国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村”、“福州市乡村旅游精品示范点”等荣誉称号,是山水治理成功的典型案例。

 

青山绿水大喜村

 

大喜村沿湖而建,呈现出依山傍水的自然风光。曾经的林业大村逐渐“坐吃山空”,如今转变成“山更好、水更清、林更优、田更洁、天更蓝、业更兴、村更美”。大喜村的复兴道路,是从2000年开始的封山育林延续至今。

 

“当年缺乏人烟的村子因此迎来了新的生机。”生态植被开始恢复后,村民们发现,废弃多年的陈坑自然村出现了另类的“热闹”——白鹇和林雕等80多种珍贵鸟类到此栖息,连绵起伏的青山之间,流水伴着清脆的鸟鸣潺潺流淌。村里还拥有175亩的大喜水库,3.5万亩森林资源……借助这一手生态好牌,大喜村建设了养蜂园、孔雀园、采摘园、农耕园,举办李果采摘节,开设户外夏令营,发展山水民宿等,依山傍水的特色旅游休闲产业应运而生。

 

“从2015年起,来村里观光旅游的人数每年达到了10万人次,全村旅游年收入达300万元左右。”大喜村支书黄时杰说,大自然留下来的绿水青山,在村民的治理之下,真正转化为了“金山银山”。

 

鱼逐水草而居。水是生存之本、生态之基,也是永泰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资源。2019年9月,永泰县大胆探索引进社会力量参与河湖治理,联手四创科技有限公司推出“永泰县河湖物业化管理服务项目”,是福州市首个采用“数字化”加“物业化”结合的创新模式推进河湖长制的有益实践。基于永泰县现有的河长制工作基础上,通过引入社会企业单位,组织社会化专业队伍,对河湖管护实行物业化管理,建立包含巡河采集、案卷建立、任务派遣、任务处置、任务监督、核查结案、考核评价的七步流程,实现工作流程生态闭环,通过物业化建立标准巡河管理规范,完善河湖工作管理机制。同时利用数字化技术,对大数据进行整合,升级扩充“河湖管理平台”,汇总整合河湖基本信息、一河一档一策、巡河问题反馈、日常巡河资料、事件处置经验等。利用大屏,对平台进行投放,对巡河数据趋势进行分析,形成大数据交互可视化,全面把控永泰县河湖状况,提升河长办的河湖监管能力,让河长办对河湖情况真正做到心中有数。

 


大喜村生态警示教育基地

 

永泰县实行河湖物业化管理模式,设立河湖物业管理中心,不是简单的工作量外包,降低河道管理成本,而是探索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两手发力,创建社会力量参与河流治理和管理保护的新格局。

 

鸟择良木而栖。“古树名木是生态文明的‘眼睛’,见证了生态文明的发展历程。”永泰境内林木繁茂,森林覆盖率达77.37%,为福州市最高,位居全省前列。面对如此丰厚的森林资源,永泰县不断创新生态司法保护工作机制,建立审判加码、保险买单、行政助力、巡护补丁、智慧添翼“五位一体”的古树名木司法保护新格局。

 

用“审判+”为打击犯罪“加码”,立足生态审判职能,庭审线上线下相结合全公开,健全公益诉讼案件协作机制;用“保险+”为受损修复“买单”,推行“古树名木+保险”机制,提前介入,提高理赔修复速度,并量身定制修复方案挽回损失,最大程度修复受损的古树名木;用“行政+”为联合保护“助力”,推进行政机关参与古树名木保护多方协作促进联合保护,联合相关部门建立保护机制,组织党员干警植树造林,发挥生态环境司法保护职能;用“巡护+”为社会监督“补丁”,落实管护,扩宽渠道,立体宣传;用“智慧+”为创新机制“添翼”,协同县林业局全面普查统计,探索古树名木信息化管理。

 

“生态风”吹遍了永泰的大街小巷,也吹进了百姓的心田。

 

挖掘非遗资源 探索“非遗+旅游”模式

 

走进永泰县永阳古城登高山历史文化街区,破旧的外墙全部换上了“新装”——修复成古韵十足的青砖样式,配上仿古的跑马栏、青瓦屋檐,古香古色的气息扑面而来。

 


永阳古城

 

历史文化街区一期新安井、三落厝、仰止楼、秀才楼都在修缮后焕然一新。二期项目在原有基础上扩大了改造面积,主要包括路口外立面、景行书院,以及仰止楼到北门路段这三个重要节点的改造。

 

“此次景行书院的改造在原有传统建筑的基础上,不仅增设了空调、监控、照明等必要设备,还进一步还原了考房及连廊,将以道德讲堂、书画传承馆、古城演变史为具体载体,让永阳古城的历史得到有效传承。”永阳古城登高山历史文化街区技术负责人说道。

 


景行书院

 

对于文化遗产保护,永泰始终坚持传承与创新并举,不断统筹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成效显著。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48项,其中省级非遗4项,市级非遗4项。

 

作为乡村优秀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独特的历史记忆与文化风貌,是乡村振兴重要的文化支撑。在打造全域旅游经济的背景下,永泰探索“非遗+”模式,立足“点线面”,抓好文化遗产保护开发补短板提升项目,将传统优秀文化有机融入全域旅游发展中。

 


山葡萄藤编

 

“点”是“非遗+体验基地”。永泰较为成熟的体验基地有武术非遗传承示范基地及藤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展示馆。永泰武术非遗传承示范基地位于新安古街三落厝,总面积约300平方米。近年来,该基地一直作为永泰武术比赛场所,常态化组织开展虎尊拳、檀家拳、安海拳、鸡法拳、余门内家拳、鹤拳等非遗项目的展示、展演、交流活动。位于永泰县樟城镇泗洲路147号的藤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展示馆,由市非遗传承人张庆明创建,主要用于山葡萄藤编编织制作技艺传承保护、产品开发、品牌创建、工艺培训等。

 

“线”是“非遗+乡村游”。“乡村游”重点整合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全国乡村旅游村、金牌旅游村非遗资源,开发多条精品非遗旅游线路。目前已设计开发小汤山文化公园(非遗展示馆)、梧桐菜篮公、嵩口月洲张圣君殿、嵩口古镇(竹编、肥狮、水晶饼、九层粿、蛋燕)等。依托乡镇独特的非遗项目,游客在感受乡村风光时,也能体验非遗魅力。

 


联奎塔·三元祠

 

“面”是“非遗+古厝”。永泰县永阳古城登高山历史文化街区是福州市15个特色历史文化街区之一。古街遵循“保护为主,修旧如旧”原则,真实完整地恢复历史人文原貌和明清建筑风格,集“游、购、娱、吃、住、行”于一体。2020年举办“迎世遗·非遗传承 健康生活”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永泰分会场);2021年举办“闽剧闹新春”活动;2022年,申报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景区(含古厝)项目等。

 

在“非遗+旅游”模式下,永泰县带动游客流量增加的同时,吸引了不少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带动了地方就业与村民增收,为实现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推动机制创新 复活百年庄寨

 

“烽火墙挂着忧伤,老古井藏着渴望,雕式角楼飘过清风,诉说着沧桑的风雨过往。轻轻撩开你的面纱,你一幅含羞的模样,我愿依偎在你的身旁,数着天上点点的星光。”……这是永泰庄寨主题歌《撩开你的面纱》,绿水青山环绕下坐落的“百年风流”古庄寨,正成为永泰旅游新品牌。

 


同安镇爱荆庄

 

爱荆庄建于清道光十二年(1832),总占地面积5200多平方米,主体分两部分,外围是以防御为主的瓮城式建筑,内里是以人居为主的院落结构,共有361个房间。2018年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优秀奖,被专家誉为“古代村落乡绅文化载体的孤本”。

 

近年来,永泰以省级乡村振兴试点村为契机,筑文化阵地,创庄寨“红色名片”,用好爱荆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优秀奖”名片,加大对爱荆庄内家风家训馆、红色文化馆和百年蒙学馆的建设扶持力度,建成永泰革命史与庄寨红色文化陈列室,实现“一庄多馆”,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提升庄寨精神风貌。

 


爱荆庄红色记忆馆

 

为了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同安镇洋尾村立足庄寨田园风光,成立爱荆庄保护与发展理事会党支部,打造了永泰庄寨“红色样本”,引领周边6个村围绕庄寨服务开展党日活动,带动200多人投身志愿服务活动,有效推进乡风文明。

 


爱荆庄启蒙教育馆

 

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永泰县借助洋尾村省级乡村振兴试点村这一契机,以爱荆庄为辐射点,对周边附属用房进行经营性改造,引入团队运营,打造“民宿+餐饮+培训”多元业态,探索“研学+”发展路径,流转爱荆庄周边农田、山地打造庄寨农耕研学体验点。设立“爱荆书吧”,打造书香古韵庄寨,传承耕读传家优良家风。成功举办福州古厝保护与文化传承之“记忆乡愁”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专题论坛、耕读文化节、农民丰收节、“永泰同安庄寨丰收‘云旅游’直播”等活动。通过政府搭台、情感牵线、族人唱戏、党员凝聚,激发庄寨发展活力,提升庄寨知名度,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爱荆庄只是永泰众多活化利用庄寨的一个缩影。位于大洋镇大展村的洋尾寨,通过村民自主集资及省市县政府部门资金拨补,修缮了四周墙体、部分房间及瓦屋面,修建“红色历史展览馆”、“民俗馆”、“孝文化馆”以及周边红色文化景观小品,现在已成为重要的红色教育基地。位于嵩口镇中山村的宴魁厝采用“租用代管”模式,由镇政府与宴魁厝理事会签订20年协议,14个房间留给房东居住使用,31个房间租赁作为创客基地。

 


大洋镇洋尾寨

 

永泰是文物大县,共有不可移动文物536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6个。目前,永泰县已有38座庄寨注册成立了保护与发展理事会,村民的观念也逐渐从“拆寨为荣”转变为“护寨光荣”。今年3月,世界建筑文物保护基金会发布“2022世界建筑文物观察名录”,从全球225处提名遗产地甄选25处作为支持对象,其中永泰县的黄氏“父子三庄寨”——谷贻堂、绍安庄和积善堂脱颖而出,成为全国唯一入选的建筑文物。这意味着,永泰正在进入一个比任何时候更重视文化的时期,庄寨这一独特建筑进入国际视野,乡村文化遗产的保护活化迎来了新的契机。

 

“近年来,永泰县坚持把传统村落和古庄寨保护与活化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目前全县拥有国家级传统村落 33 个、省级传统村落 47 个,数量均位居全省首位。下一步,永泰将持续加大古村落古庄寨保护开发力度,推动庄寨建筑群纳入世遗预备名单,打造古厝保护永泰特色样板。”县委书记雷连鸣介绍。

 

加强组织振兴 筑牢党建引领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在乡村振兴的长跑赛道上,离不开党建引领。在党组织的牵头带动下,持续增强基层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推动乡村治理各项工作落地生根,助力乡村振兴。

 

永泰作为革命老区县,红色资源丰富。中共福建省委曾在永泰青溪、东湖、官烈领导全省人民开展抗日武装斗争。永泰县葛岭镇赤壁村的斗湖曾是中共闽中特委委员黄孝敏发展的革命据点,在永泰播下了革命火种。青云山景区曾是中共闽中特委、工委机关所在地,亦是闽中工农红军游击队活动的据点。作为闽中地区重要组成部分的青云山,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闽浙赣边区革命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丹云乡前洋村大赤岸丰收节

 

而今,永泰县依然不忘初心跟党走,把党建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打造党建引领聚力赋能乡村振兴。永泰县委书记雷连鸣强调,要强化政治引领,建强基层党建力量。各级党委(党组)要聚焦重点任务,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党建+项目”新模式,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要全面落实县、乡、村书记抓乡村振兴机制,在乡村振兴的实施过程中导入成功经验,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强劲动能;要完善“我为群众办实事”常态长效机制,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快推进民生实事落地,努力为群众创造高品质生活。

 


福州城投坵演村好农场项目

 

“党建引领为坵演的乡村蝶变找到了一条光明道路。”作为长期生活在村内的村干部陈掌平感慨道。位于永泰西北部的梧桐镇坵演村,距离县城约35公里,全村面积28平方公里,原先的“贫困乡村”摇身一变,成为了“富美乡村”。这得益于党建引领“服务队+工作组+合作社”新模式。

 

“满目金黄香百里,一方春色醉千山。”坵演村40多亩的油菜花海在天地间随风摇摆,诉说着农民的喜悦之情。油菜花落地坵演村,是好农场项目的成果。好农场项目是由福州城投集团投资建设,依托乡村振兴党建引领“服务队+工作组+合作社”工作机制,构建了“国企注资、村民参与、团队管理”三方合作共建模式。

 


安狮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的百香果种植基地

 

目前,坵演村扶持培育了安狮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等特色农业主体,开展古茶树种资源保护与利用,发展橄榄、百香果、青梅、李果、油茶等特色林果种植业,举办田园采摘、农业研学、农业观光等休闲农业活动。此外,依靠以大樟溪为轴线打造的,以梧桐、嵩口“两镇十村”为核心的乡村振兴示范带,坵演村将发展路径拓展到文旅产业,打造大樟溪沿线乡村精品民宿集群。

 


打造特色木屋民宿项目

 

创新引进机制 集聚人才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要积极培养本土人才,鼓励外出能人返乡创业,鼓励大学生村官扎根基层,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保障。”

 


永泰县委书记雷连鸣等领导为乡村振兴人才工作站揭牌

 

乡村振兴关键是人才振兴。永泰梧桐镇盘富村的脱贫路得益于人才的引领,给偏僻落后的小山村带来了超前的理念、资金、项目、人脉和市场。2019年,在外打拼多年的乡贤回到村里创办了福州富竹里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成立了永泰富竹里生态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以“恢复田园风光和原味民居,生产绿色产品,打造以体验乡村生活为主的旅游目的地”为宗旨,规划了盘富村的发展蓝图。通过乡贤出资,专家提供技术指导,留守村民负责劳动生产的模式,如今,村内已复垦140亩梯田,并形成水稻、油菜花轮种的有机种植产业链,年产值130万元。村里还种植了优质黄金奇异果70亩,预计2022年年产值将达390万元。

 

“是乡愁呼唤我们回家。我们商量着用自己所学回馈家乡,为家乡的振兴作出力所能及的贡献。”返乡青年说道。

 


途远千村百万振兴工程永泰驿站揭牌

 

功以才成,人由才广。永泰县启动“才聚青云·智涌樟溪”人才集聚工程,发挥生态禀赋、红色传承、人文厚重的三大优势,通过“引高”“吸缺”“留根”集聚一批优秀人才,打造富有永泰特色的人才工作品牌,包括“永阳英才”认定机制,“百硕入樟”“一懂两爱”村务工作者等引聚渠道,北京大学思想政治实践课教育基地、台湾青年就业创业基地、“百人计划”专家团队项目等人才培育平台,永泰县人才公寓、人才驿站等配套服务,引聚更多高精技术产业落地永泰,盘活永泰人才格局。

 


第二届永阳英才颁奖仪式

 

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于吸引人才,将人才引入乡村、留在乡村。在永泰县委、县政府的努力下,一批又一批大学生返乡创业,为永泰发展注入更多底气。年轻的力量正让永泰大地焕发出新气象,推动乡村振兴迈出新步伐。

 

(来源:《海峡乡村》杂志2022年8月刊)

网站首页    乡村振兴    永泰:打造乡村振兴样板 书写绿水青山画卷

永泰:打造乡村振兴样板 书写绿水青山画卷

2022年10月14日 14:33
浏览量:0
导 航
热 点 推 荐
曝光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