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遇见和美乡村》由省乡村振兴研究会组织作家采风、创作而成,是继《在希望的田野上》之后汇编出版的“乡村振兴福建故事”系列图书的第二部,是落实赵龙省长关于打造“讲好乡村振兴故事”文化品牌要求的又一重要成果。作家们以细腻清新的散文笔调,讲述了50多个福建省乡村振兴的亮点故事,将乡村振兴的大道理和大情怀深植其中。从本期开始,“讲好乡村振兴故事(二)”专栏将登载这些故事,请读者与我们一同感受乡村振兴中感人的点点滴滴。

 

四坪柿子分外红

文_潘 征

 

屏南在地理上与省城相邻,是旧制福州府下辖的 10 个县之一。但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屏南被人们认为是个遥远的地方,屏南这个地名总是与贫困、落后联系在一起。这几年屏南县域经济有了很大发展,传统村落保护利用、乡村振兴工作做得有声有色,屏南知名度提高了,人气也上来了,许多村成了“网红打卡地”,熙岭乡四坪村便是其中一个。

 

2023 年 11 月 23 日下午,我驱车前往屏南县城,应邀参加第二天举办的大食物观与粮食安全研讨会。到达县城,已是华灯初上,我便直奔餐厅。饭桌上新老朋友一番寒暄后,话题集中到了一个看似并不起眼的事情上:四坪的柿子红了。有的说,那柿子红得像团火,红到醉人;有的说,四坪民宿住客反映,最近摄友来得多,早起拍山中的日出、晨曦中的古村,他们经常在睡梦中被村子上空几十架无人机吵醒;有的说,上周末来看柿子的游客一天居然达到 3 万。屏南县领导在旁点了题:“人家把柿子当水果卖,我们把柿子当景观卖!”我是四坪村的“云村民”,本来就想借这次开会之机到四坪村看看,经大家这么热议,我的心已经飞到了四坪。

 

鸟瞰四坪村

 

冬日,金色的阳光铺洒开来,闽东大地生机勃勃。24 日上午我参加大会后即直奔四坪。车子在蜿蜒的山路上盘旋,坐在车上的我,身子感到暖洋洋的,近年来几次造访四坪村的景象一幕幕地浮现在眼前。2018 年,我到屏南县调研,陪同的同志让车子在途中停了下,远远指着一个村子说:“这是四坪村,我们准备保护性开发,但目前没啥好看的,今天不进村了。”我与四坪村就这样擦肩而过。2021 年,我应邀来四坪村参加“全国乡村振兴硕博研习营”开营仪式。研习营是设在四坪村的屏南乡村振兴研究院主办的,该院院长是著名“三农”问题专家温铁军教授,执行院长是宁德霍童人、西南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副院长潘家恩。把研究院及研习营办在村里,体现了田野调查的取向,接地气。2022 年 5 月,我再次来到四坪村,感到村容村貌有了较大改观,人也明显多了。晚上我与村民们围坐在一起,边喝茶边聊村里的事。村民潘国老说:“我原先在广州做超市生意,2020 年听说老家来了个乡村振兴研究院,还经常讨论我们四坪村的发展,我抱着好奇的心去听了几次,心动了。村里认为我经历过城市商业锤炼又有故乡情怀,就劝说我返乡创业,后来我担任了屏南爱故乡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合作社成立后开始对接项目,努力推动农业生产,拓宽乡村产业发展渠道。”而四坪村与许多其他村一样,之前遭遇了人口外流、村落衰败等共性问题,全村常住人口一度只有寥寥十几人。经济要发展,乡村要振兴,首先要解决烟火气不够的问题,人都见不着,怎么谈得上振兴?县里探索建立了“新村民”居住证制度后,四坪村慢慢来了一些各地的文艺能手,以“新村民”身份居住在村里,他们租赁古厝,设计艺术空间,引入书屋、咖啡馆、酒吧、画室、民宿等新业态,为这个曾经的“空心村”带来了人气与流量。可是,更多人一时还离不开城市,无法久居乡村,其中不乏大量向往乡村又乐意助力乡村振兴的人们。如何让他们也能够进入乡村?四坪人想到了实施“云村民”计划。潘家恩对计划做了介绍。“云村民”是一种基于区块链确认的数字身份,线上认购《云四坪·云村民》数字藏品,即可获得“云村民”身份。发行方组建“云村民之家”,“云村民”可通过这一平台参与村庄发展,同时享有一系列线下权益。在交流中,我说,乡村振兴,产业振兴是基础。大家把合作社办起来,为四坪村产业发展、乡村振兴搭了个平台,有利于资源的导入和集聚,推动村庄经济活动。你们关注乡村振兴中人才问题,考虑运用数字技术,把更多的人才、人流引进乡村,这个办法有创新。在互动讨论中,村民们各抒己见,为发展支招,气氛热烈。末了,村民们邀请我为四坪村首批“云村民”,我当即欣然接受。我要以自己的行动支持乡村振兴的探索者、实践者,再说,当上“云村民”,我可以触摸到曾经有过的乡村生活的样子。

 

四坪柿子正红时

 

半个多小时后,转过一个山坳,车子来到了四坪村。我们径直走进村口的“乡愁长廊”,这里位于村的高点,放眼望去,四坪村尽收眼底。福建“八山一水一分田”,许多地方地无三尺平。随行的一个同志说,在山区,稍大点的平地就叫“洋”,小的就称“坪”,四坪这个村名是不是因为这地方有四块小平地而得名的呢?大家说,看这地势,有这可能吧。按建筑学家的分类,四坪村是典型山地聚落类型,它依山而建,民居密密匝匝横向沿着等高线布局,错落有致,街巷格局完整,清一色的夯土墙成为最为抢眼的建筑符号。特别是,田垄山间,房前屋后,随处可见火红的柿子挂满枝头,在黄墙黛瓦、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显得格外耀眼。村里的干部介绍说,四坪村现有柿子树 1600 多棵,数量多且树形独特,每到秋冬季节,总是吸引许多游客前来观赏,近几年随着基础设施的完善、村容村貌的提升,乡村振兴的推进,更多的摄影爱好者和旅行者纷至沓来。特别是今年,即使不是周末,每天的游客量也都达到三四千人。潘家恩接过话题说,柿子的文章还需要进一步做足做好。他指着远处一大片最火红的柿子树说,今年我们从“小切口”入手,花了 1 万元把这片处于核心区的柿子树流转到村集体,避免了无序采摘,因而才有了现在的好景观,引来了超过国庆假期的流量。柿子树不仅有观赏价值,还具有可开发利用的多重价值,柿子果实除常见的用于制作柿饼外,可结合中医药膳文化而具有药用价值,还可结合自然教育而开发出具有研学价值的柿漆。柿子以独特色泽和耐久性被誉为“太阳之果”,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象征着吉祥如意的柿子图形则可结合艺术创造而具有 IP 价值和文创价值等。村里已讨论决定,举办“首届屏南喜柿季”活动,推出“我在四坪有喜柿”特色认养与“柿子三变”综合改革,对村里的柿子树进行流转,统一管理,盘活村域柿子资源,推动与柿子相关的“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形成以“柿子”为主题的村庄运营与整体开发。看得出来,四坪人的新思路已形成,接下来四坪有“喜柿”了。我期待着。

 

四坪村的柿子红了 汤明珠/摄

 

以文创助力乡村振兴,是屏南的一大特色。我在村子里走着走着,远远看到村民沈明辉站在一家民宿门口对着我点头微笑,我赶忙上前和他打招呼。沈明辉的父亲是聋哑人,母亲是侏儒症患者。出生在这样特殊的家庭,他的命运注定坎坷。从某一天起,他的身高就停滞在1.16 米。年少时,痛苦烦恼的他经常跑到山上去,大声喊,学鸟叫,和大山说话。屏南山区开启乡村文创活动后,他在老师的指导下,展现出惊人的艺术天赋,形成了自己的绘画风格,2017 年其作品《生命之树》入选法国里昂第七届国外艺术双年展。沈明辉通过艺术创作,找到并实现了自己的生命价值,在屏南乡村文创活动中也起到了示范作用。去年我来四坪时去工作室看望过他,后来福建省乡村振兴研究会在福建省美术馆举办“福建农民书画精品展暨屏南乡村文创作品展”期间,邀请沈明辉等农民书画家现场演示,引来不少参观者驻足欣赏。一年多不见,沈明辉显得更精神了。我问他:“去年我和你见面时,工作室不在这里吧?”他高兴地告诉我:“这栋老宅是我今年在四坪村又认租的。”我看了看房子,比原先那栋大多了,也更亮堂了。我对他说:“鸟枪换炮了呵!”他憨厚地笑了。屏南通过发展文创产业,实现了文创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农村经济的转型,带动了乡村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形成了有效激活乡村活力的产业体系,增加了村民的收入。在这过程中,也改变了村民的观念乃至生活方式,让乡村重新焕发生机活力。文化有着巨大的穿透力和凝聚力,文化点亮乡村。

 

丰收季节

 

乡村振兴,农为底色,仓廪实,天下安。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屏南县认真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要求,在全省率先开展粮食安全屏南行动,起到了引领带动作用。我感动于这一举措,去年在四坪村认种了一亩田。一年多来,每次收到村合作社寄来的大米,我仿佛是收到了远方乡亲的来信,心里总泛起层层涟漪。今天来到村里了,我提出要去看看这亩田。走在散发着泥土芬芳的田埂上,一种从未有过的感动涌上心头。小时候,我踉踉跄跄地走在田埂上,给田里劳作的母亲送饭,中学毕业回乡务农,我又经常走在了田埂上。要想在田埂上走得稳,我的经验是,眼睛不要盯着足下,要看着远方,看着那太阳升起的地方。我来到一立有“潘征的一亩地”的标牌边,村干部介绍说,四坪海拔 800 米,这里种的是单季稻,亩产不太高,约 600 斤,合作社坚持不打农药,不施化肥,生产的是生态米,口感好。我环顾四周,只见小梯田分布在逼仄的坡地上,一层层地叠着,每一块梯田都只有几分地。我感叹于农民为开垦、耕作这方寸之地付出的艰辛,也更加感受到国家强调粮食安全的用心、深意。我国人多地少,必须十分珍惜和用好每一块耕地,为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提供基础性支撑。村干部介绍说,实施粮食安全屏南行动后,我们向全国招募“田主”,已有几十位“田主”前来认种,这也调动了本村村民种粮积极性,现在村里的梯田都恢复了。粮食安全,我们四坪要努力,要尽责。

 

四坪人不止于此,他们还充分发掘“新农人”“新村民”和“农创客”“云村民”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开展“稻田生物多样性系统构建”实验,以生态有机的方式种植水稻,推动生态农业转型。开展“粮食 +(研学、劳动教育、摄影、民宿、文旅、康养)”的产业融合实践,探索“四生农业(生产、生态、生活、生命)”。村里开办粮食安全研学馆,已开展多场“古村稻香”系列研学活动。建设“虫林秘境”(林下养蜂、养鸡),形成林下种、养、研结合模式,现在村里不仅产蜂蜜,还开发了新产品“日出”系列蜂蜜酒,已销往北京、上海、浙江、福州等地。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样式,在四坪悄然形成。为宣传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大食物观,推动落实粮食安全战略,最近村里建成了“大食物馆”。在村里办“大食物馆”是个新鲜事,大家都说要去看看。“大食物馆”利用一栋闲置老宅改造而成,一进馆就可以看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食物观的一段论述镌刻在墙面上,馆内的布展以“食材、食趣、食养、食育”为主线展开,以文化设计的方式,推介屏南、四坪的大米及丰富的农特产品,如以一个充满趣味和温馨感的“菌子说”品牌形象推介地产平菇、羊肚菌、茶树菇;提出“喝一碗蛋茶,喝一碗健康”概念,既介绍特产,也讲述蛋茶故事,宣扬当地人热情好客的人文情怀等。大家饶有兴致,认为这个馆办得有特色,以这种方式诠释大食物观,让人们好理解,同时又展现、传播了本地丰富的特色农产品及生态食材。四坪村在宣传、践行粮食安全和大食物观方面迈开了新的一步。中午,我们一行在“新村民”办的“森阳里餐厅”用餐,来自辽宁的餐厅主人小马给我上菜时,特意都要加上一句:“这是本地产的食材哦!”我想,村里建了个“大食物馆”,而实际上整个四坪村不就是一个大食物馆吗!

 

四坪红柿挂满枝,乡村振兴正当时。看着村里熙来攘往的游人,我心中升腾起几多感慨。在闽东一个偏僻的村子里,我无疑真切感受到了乡村振兴的大潮涌动。作为福建省乡村振兴业绩突出村,它从文创赋能到多业态发展,从建立“新村民”居住证制度到实施“云村民”计划,从“我在四坪有亩田”到“我在四坪有喜柿”,从老宅的流转认租到推动乡村“三变”改革,一招一式有缘由,层层推进有逻辑。在这里,我看到了新时代乡村振兴中人的主体地位的确立、生态价值的实现、机制创新的推动、文化铸魂的力量。乡村振兴在路上,我们思考,更要行动。

 


 

作者简介:潘征,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省乡村振兴研究会会长。

 

网站首页    乡村振兴    讲好乡村振兴故事(二)|系列报道①四坪柿子分外红

讲好乡村振兴故事(二)|系列报道①四坪柿子分外红

2024年2月23日 15:58
浏览量:0
导 航
热 点 推 荐
曝光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