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县小吃第一村

文_黄莱笙

 

俞邦村的村口立着一块大石头,上刻“沙县小吃第一村”七个大红字。

 

1

 

沙县小吃家喻户晓,如今全球已有66个国家开设了174家沙县小吃门店,国内门店已超过6万家,年经营收入约500亿元。人们总希望在舌尖嚼动美味时,还能品出悠长的历史文化风味。沙县小吃满足了这种需求。它是古代中原南迁移民与福建百越民族融合的中华民族传统饮食文化“活化石”,创于汉晋,兴于唐宋,盛于明清,传于当代。沙县小吃制作技艺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将游、泡、捶、磨、踅、揉、晒、包、酿等制作工艺与蒸、煮、烤、煎、烙、炖等烹饪方式相结合,通过血缘传承和业缘传承的方式,原汁原味地传承至今。

 

沙县小吃以经济实惠、风味独特和品种繁多著称,各地百姓见识的大多是扁肉、拌面、蒸饺、炖罐这“四大金刚”,其实它有240多个品种,其中获得“中华名小吃”称号的有39种、获得“福建名小吃”称号的有63种,对于全球消费者而言,大多还是“隐藏版”。

 

沙县小吃俨然是一个产业王国,俞邦村成为这个产业王国里的第一村,背后有许多故事。这些故事太多的俞邦人可以讲述,而故事最多的要数俞广清。

 

俞广清担任俞邦书记和村主任将近30年,眼下退位做了沙县益鑫农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那些琳琅满目的荣誉,全国种粮大户、全国绿色小康户、省劳模、省级致富带头人等,如光环一般笼罩着他的人生,他带领全村拼下“沙县小吃第一村”,实现俞邦村振兴和共同富裕,体现了可贵的生命价值。习近平总书记曾经三次考察调研沙县小吃并作出重要指导讲话,俞广清两次当面汇报并聆听指示。

 

2015年12月8日,俞广清从县委领导手中接过了“沙县小吃第一村”荣誉书;2016年8月,他找人把这个称号刻在一块精心挑选的大石头上,立在了村口。

 

俞邦村村头

 

2

 

沙县小吃之于俞邦村产业振兴,是一种“金线串珍珠”的形态, 也就是以小吃业为金线,串起一、二、三次产业。第一产业是食材种养,在提供小吃原料上创造增加值;第二产业是加工制作,在生产小吃产品上实现增加值;第三产业是销售供应,在消费营销上实现增加值。就集约化规模经营而言,这种俞邦村沙县小吃产业体系的形成,则是“倒 踢紫金冠”的招式,也就是,从第三产业的消费营销增加值倒回去拉 动前两次产业发展,用市场终端的需求特点给第一、第二产业塑身。俞广清的从业经历,活脱脱就是“倒踢紫金冠”的缩影。

 

最初,俞邦村的沙县小吃是从“一根扁担闯天下”的传统方式开 始的,村民外出城镇卖小吃,挑着炉灶游走大街小巷,接着慢慢发展 成小作坊、夫妻店。20世纪 90年代初,俞广清带着小舅子到省会福州市的台江区地界开了一个沙县小吃店面。当时,人们对沙县小吃并不 熟悉,如何吸引更多客人进店消费成了俞广清首要思考的问题。有一 天,他站在店门口望着熙熙攘攘的人流,脑海一道灵光闪过,就用红纸写了后来流传很广的“一元进店,两元吃饱”八字招牌贴在店门口。效果可谓立竿见影,进店客人暴增,沙县小吃“价廉味美”的口碑不胫而走。后来,随着经营格局优化,他又加了一句“五元吃好”。

 

俞广清一直有一个理念,一个人致富不算富,乡里乡亲一起致富才算富。尝到沙县小吃能赚钱的甜头,俞广清就回村动员大家外出做 小吃。后来,全村外出做沙县小吃的人口占到了总人口的63%以上。俞广清还很清醒地意识到,祖先传下来的小吃技艺,虽然俞邦人基本能操作,但水平参差不齐,如何确保沙县小吃品质是个大问题。于是,他协助县里的沙县小吃培训中心抓村民小吃技能培训,使全村外出做小吃的人都得到了制作技艺提升。许多村民都很骄傲地自称,我们俞邦村能做最好的沙县小吃。

 

俞邦村小吃街

 

很多人不知道,流传很广的那句“扁肉是砖头,拌面是钢筋”其实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沙县小吃致富功效的形象描绘。那是2000年8月8日,习近平时任福建省省长,深入沙县夏茂镇俞邦、长阜等村庄调研。他在一栋新盖的楼房前驻足,俞广清就说,卖小吃一年能起一层楼,这房子是我们俞邦村村民外出做小吃赚了钱回来盖的。习近平听后肯定了沙县小吃对农民增收致富的作用,说出了“扁肉是砖头,拌面是钢筋”的名句。

 

俞邦村一大半村民外出做小吃,也带来了农田抛荒等一系列问题。这时俞广清就回村了,做起了规模化的“田保姆”,为外出的村民经 营管理家里的田地。土地流转,制种,烟稻轮作,蔬果生产,农业机 械化智能化,他甚至用诗歌的情怀对待土地,在连片的稻田中种植出 “中国梦”彩色水稻字。外出做小吃多年,俞广清见多识广又善于思考, 他用市场的眼光看待俞邦村发展前景,从小吃经营折射出来的信号调节食材种养与品种加工。沙县小吃很多米制品,更有众多畜禽加工品,他把第三产业的小吃需求转化为第一产业的种养并举和第二产业的适 度加工,把流转的田地布局成杂交水稻制种区、水稻种植区、烟草种植区、特色食材种植区和养殖区,立足俞邦村,服务范围涵盖夏茂镇27 个村和周边乡镇,服务面积近3万亩。

 

村民在外面挣了钱,第一件事就是想回家盖房,这又产生了村建可能杂乱无章的潜在问题。1996年,俞广清请了广州、三明的规划设 计机构给村里做了整体提升规划,他召集村民们现场开会,在村口一棵老樟树下,把图纸往地上一铺,大家商讨后当场拍板“就这么建”。同时,他制定乡规民约管护后山风景树,发动村民捐款修廊桥。随后的十多年间,原先散落在村子各处的人家就陆续归拢起来了,拆老房、盖新房,立面、造型都有了讲究,小吃街、生态公园、民宿旅馆错落有致,小吃业延伸出旅游业,俞邦村成了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年游客量超过25万人次。

 

“倒踢紫金冠”就这样成就了俞邦村产业振兴。

 

3

 

2021年3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俞邦村,看小吃业态,与村民交谈,站在村里特色小吃民俗文化馆的老厝前发表了重要讲话,提出沙县小吃要“继续引领风骚”。央视播出后,大家深刻领会总书记讲话精神,十分振奋。也有人注意到,央视播放的场景里,总书记身后的那幢老厝似乎有些特别。确实,这幢老厝也潜藏着一个俞广清的故事。

 

那是2017年的一天,俞广清到邻村办农事,看见一个农户比比画画地正准备开始拆整自家的老厝。那时,俞广清满脑袋都是“沙县小吃第一村的内涵怎么给人家看”的焦虑,一见这幢老厝,两眼猛地一亮,这房子不正好可以做个展馆吗?他赶忙凑上去商谈能不能卖。那农户正嫌拆房弃料麻烦,一听这人居然想买,不由得大喜,连说卖卖卖。

 

“多少钱?”俞广清问。

 

农户伸出五个指头:“五万块。”

 

“三万块咋样?”俞广清讨价还价道。

 

农户挠了挠头:“好吧。”

 

于是,老厝拆旧如旧,原汁原味异地组装,就有了俞邦村颇具历史风貌的特色小吃民俗文化馆。馆里的历史人物、耕读传统、各类特色小吃的演变和制作技艺展示,讲述着沙县小吃的“前世今生”,使人们在分享视、听、味、触、嗅的愉悦之中, 也得到了精神上的陶冶。金钱只是一痕数据,金钱本身不是财富,金钱具有了精神意味和思想精髓才可以成为财富。俞广清深谙此理,十分钟情于产业灵魂的追求,他认为俞邦村的沙县小吃产业要有文化的灵魂才能彰显品牌魅力。

 

这幢老厝成了俞广清的心灵慰藉。

 

4

 

美丽的俞邦村瓦窑民宿,四月天入夜,在我下榻的木屋,老书记俞广清、第一书记苏启任、现任书记张昌松,几个人围着露台的方桌泡茶神聊,他们不经意的表述有如茶香,缭绕着沙县小吃第一村幸福的传说。

 

俞广清赞叹他的后两任村“两委”班子接力棒接得好,从2014年到2022年,村财收入从3.03万元增加到51.6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从1.3万元增加到3万元,俞邦村按习近平总书记指明的方向继续引领风骚,前景看好。

 

令我吃惊的是,有着20多年外出做沙县小吃经验的张昌松回村接力,居然还在村里搞起了线上直播,难怪他以福建省人大代表名义提出了“让数字赋能乡村振兴”的建议。我猜测他可能是岁月蒸腾中的又一个俞广清了,俞邦村真是代代有人啦!

 

推动沙县小吃第一村线上线下发展,用俞邦村品牌拉动周边村庄联片提升,渐渐成了我们的子夜茶语。

 

俞邦村“中国梦”彩色稻田

 

网站首页    乡村振兴    讲好乡村振兴故事(二)|系列报道②沙县小吃第一村

讲好乡村振兴故事(二)|系列报道②沙县小吃第一村

2024年2月26日 11:48
浏览量:0
导 航
热 点 推 荐
曝光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