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特色产业风生水起

 

晋江八仙山 刘翼/摄

 

集体经济薄弱,且公共土地少,不可能通过拆迁补偿和置换土地来大拆大建。面对这样的局限,该如何美化乡村?

 

晋江市东石镇潘山村给出了答案:见缝插绿、借地绿化。

 

在保持原貌的基础上,潘山村鼓励村民在房屋之间,接缝之处,进行绿化、美化和硬化。村两委班子带头借地造景,入户走访耐心解释借地造景做法,借地捐地绿化1万多平米,建造了20余处微景观、8个休闲小公园,人居环境愈发整洁清幽,处处绿意盎然。

 

为了让家园更美好,潘山村将环境卫生“门前三包”、翻房让路、互帮互助、勤俭持家和红白喜事简办等内容列入村规民约,免费向每户村民发放2个垃圾桶,推行垃圾干湿分类,保持村中环境清洁;推行环境卫生月评比,用门前的一张笑脸娃娃贴,引导村民实行自家卫生、绿化、整洁“三包”,建立起村民自治的治理体系和长效机制。

 

保护古建,留住乡愁,是乡村振兴的应有之义。

 

潘山村注重保存闽南建筑风貌,倡导红砖文化,把燕尾脊、出砖入石、泥雕木雕砖雕石雕等工艺文化运用到环境景观建设中去。同时,通过宗祠、戏台、庙宇、池塘、老屋、埕埔、古树、沙滩、学校、仓库等老场所的环境整治提升,注意收集古厝建筑材料,如石凳、屋瓦、石板、筛子、水缸、石磨和渣石等物件,营造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人文景观,打造“儿时记忆,回得去的故乡”,留住乡愁。

 

产业发展方面,潘山村以木雕为主要支柱产业,其庙宇木雕工艺享誉台湾及东南亚各国,被列为第四批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是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南派掌中木偶发源地,实现木雕加工年产值超亿元。

 

与此同时,潘山村积极发展胡萝卜特色农业,拥有国家农业地理标志,成立院士工作站,胡萝卜年产值超千万元,并积极探索一二三产业融合措施,建设了胡萝卜农事体验展馆,规划建设田园亲子观光业态,设计田园健身骑行路线,带动了乡村旅游业。

 

潘山村的发展靠的是木雕和胡萝卜这两个特色产业,晋江市金井镇围头村的特色产业则是鲍鱼。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

 

围头村位于围头半岛突出部,三面环海,海岸线绵延6.5公里,与金门岛相距仅5.2海里,是祖国大陆最贴近金门的地方。

 

围头村近万亩的海上养殖

 

发挥海洋优势,围头村建成近万亩网箱养鱼、海带、海蛎、鲍鱼等海产品养殖基地,其中围头湾鲍鱼养殖面积达7000多亩,全村从业人员1000多人,占全村总人口的25%,年产鲍鱼量约250万公斤,鲍鱼养殖业产值占全村经济总值的68%,带动产业增值、村民增收效果显著。

 

随着从业人数的不断增多,鲍鱼养殖业规模逐渐扩大,围头村整合一百多户鲍鱼养殖户,成立围头湾鲍鱼合作社,走抱团发展之路,实现从育种、养殖、加工、流通、仓储的贸工农、产加销一体化发展。通过合作社运作,与苗种、龙须菜、海带、养殖桶等供应商协商价格,大大降低养殖成本;引进台湾养殖技术,采用海陆轮养,缩短养殖周期,提高养殖户收益;与威海荣成市俚岛镇达成结对共建协议,尝试“南鲍北调轮养”,充分发挥南北海域的资源优势,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提升鲍鱼品质。

 

目前,围头村海峡鲍鱼养殖产业已实现苗种培育、养殖、加工和销售全产业链的延伸,通过产业间相互渗透、交叉重组、前后联动、要素聚集、机制完善和跨界配置,形成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

 

依托鲍鱼养殖优势特色主导产业,围头村大力推动“鲍鱼养殖+休闲体验+渔村文化”的产业融合发展模式,打造“看金门、探炮洞、逛古街、泡海水、吃海鲜、抓鲍鱼、住民宿、听故事”的“一村一品”特色产业链。

 

为进一步推广乡村旅游资源,围头村率先打造两岸交流先行村,积极培育涉台文化节庆品牌,两年一度的“海峡两岸七夕返亲节”和两年一届的“闽台乡村旅游文化节”形成了极具影响力的外宣文化旅游品牌。

 

凌霄塔星轨 王荣元/摄

 

今日的围头,已成为“两岸一家亲”的真实写照,“海峡第一村”乡村旅游文化品牌越打越响。

 

坚持以“保护生态、保护文化、发展乡村旅游”为主线,持续推进乡村生态振兴,久久为功,围头村累计获得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鲍鱼)等20个“国字号”殊荣,现已成为福建省乡村旅游人气最旺的目的地之一,带动了渔业生产与休闲旅游的发展,全村生产总值达3.7亿元,村集体收入300多万元,人均收入3.7万元,为乡村的全面振兴注入的生命力。

 

来源_《海峡乡村》杂志2023年第11期

网站首页    乡村振兴    绿盈乡村 美丽泉州入画来|系列报道⑥晋江:特色产业风生水起

绿盈乡村 美丽泉州入画来|系列报道⑥晋江:特色产业风生水起

2024年2月29日 16:59
浏览量:0
导 航
热 点 推 荐
曝光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