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活  保护利用展新颜

 

在周宁的绿水青山间,散落着的古村落如繁星点点,保护古村落并让其发挥更大的动能,是乡村振兴道路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近年来,周宁县将古村落环境整治和文化生态、自然生态修复相结合,将古村落保护与促进乡村振兴、改善原住居民生活条件相结合,鼓励古村落发展乡村旅游、生态农业等产业,促进文、农、旅融合发展,赋能乡村振兴。

 

常源村

 

三面环山的常源村像是藏在群山怀抱中的世外桃源。礼门乡常源村肇基于晚唐年间,至今已有千年历史。村内历史文化遗存丰富,有建于明代的兴福寺,清乾隆年间的上下众厅和石拱桥等古建筑。村内明清古民居保存完好、别具特色特别是集防火防盗作用于一体,高达十几米的夯土墙,历经几百年风吹雨打,仍屹立不倒。

 

过去,村里以种植水稻、锥栗为主,产业不成规模,农业效益低下,陷入了人走村空、凋敝荒芜的窘境。近年来,常源村大力保护和提升古村落风貌,让凋敝的古村落得以活化“重生”。

 

常源古村

 

常源村从改善村民生产生活条件着手,在基础设施建设上下足了功夫。修建了棕岗坮观景台、休闲广场、文化中心、亲水步道、香炉山道路和连接服务中心的石板路等。尤其重视古村落的保护提升,实现“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2019年,常源村成功入选第五批国家级传统村落名录。

 

枕着香炉峰而眠,守着历史和沧桑。千年古村美丽再现、重焕活力,周末日均游客量超百人。不少村民看到乡村旅游带来的商机,回村办起了农家乐和民宿。收入的增加极大地提升了村民们振兴家园的积极性。常源村通过自筹资金150多万元,建设村史馆。返村青年在党员干部带头下参与村庄建设,为家乡发展出工出力。

 

常源村“三个公约”

 

村容村貌得到了大幅度的改善,如何保持?考验的是村庄日常治理能力。在常源村的显眼位置挂着“三个公约”的木牌。这是村“两委”牵头召开党员、村民代表大会,对村规民约进行修订完善,为常源村黄氏家族量身定做了简洁明了、易记易懂、便于遵守执行的“三个公约”——党员公约、黄家公约、游客公约。

 

常源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黄起财说:“大家不仅将‘三个公约’记在心上,更落在行动上。每逢节假日村民返乡,党员村民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开展清理河道主题党日活动,其他村民也积极参与。清理维护后河道变得更加干净美丽。”

 

目前,常源村引入了专业团队到村里建民宿,发展文创产业,以期吸引更多的游客驻足,进一步激发内生动力,增强“造血”功能。

 

桃坑村“冬晒”

 

红薯、玉米、南瓜、萝卜……冬日的暖阳照进山谷中的村落,洒在丰收的农作物上,这是人间烟火气,是桃坑冬日的浪漫。纯池镇桃坑村自古就有“冬晒”的习俗。在冬闲时节天气晴朗的日子,桃坑村的村民们会将收获的农作物拿出来晾晒,一眼望去,在阳光的烘托下,整个村五彩斑斓、绚丽夺目,晒的是家的味道,晒出了丰收的喜悦,形成一道独特风景线。

 

2023年11月25日,“生态鲤乡,周宁冬晒”暨纯池镇第六届文化旅游节活动在桃坑村成功举办。活动共吸引游客、摄影爱好者及社会各界人士约2000余人次,来桃坑村旅游“打卡”,不仅提升了纯池镇和桃坑村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也促进了周边乡村游、红色游、库区游等新业态的发展。

 

纯池镇桃坑村

 

冬季看“冬晒”,春季赏桃花。桃坑村因地处山坑,多种桃树而得名。桃坑村的桃花树多数沿河栽种,姿态妖娆。春天到来,桃花与河流村庄相映成趣,别有一番景致。村内有古寺庙、古民居、古廊桥、古树等旅游景点已成为乡村农文旅融合的新打卡地,先后被评为“中国传统村落”、“全国文明村”。作为反帝反封建革命斗争活动之一“半村暴动”发生地,桃坑村内还拥有丰富的红色旅游。

 

近年来,桃坑村根据实际情况,立足资源优势,融入全县全域旅游发展,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整治村庄环境,为发展乡村旅游打下良好基础,助力乡村振兴。

 

驻村第一书记刘秀辉动员乡贤为村“长者食堂”捐款,建设完成古村落观景廊桥和旅游公厕,解决外墙边自然村群众用水困难和饮水安全问题……

 

“未来,我们将借助区位优势,以乡村红色旅游和传统乡村旅游为主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带领群众勤劳致富奔小康。”对于桃坑未来发展,刘秀辉充满信心。

网站首页    乡村振兴    周宁:逐绿奋进 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 系列报道④古村活 保护利用展新颜

周宁:逐绿奋进 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 系列报道④古村活 保护利用展新颜

2024年4月12日 13:20
浏览量:0
导 航
热 点 推 荐
曝光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