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住大山的人

文_陈 弘

 

泉州市永春县一都镇美岭村

 

那一年,我第一次走进美岭,采访村党支部书记苏新添,将美岭的故事第一次在福建电视台播讲。此后,我便与美岭结下了不解之缘。

 

从苏新添到苏清泉再到苏永钢,我的采访前后跨越了40年!“变”的是采访对象,三任美岭村党委书记;“不变”的是他们赓续接力带领美岭人走出山坳拥抱时代、守住大山方兴未艾的故事被不断传颂、不断续写。在这“变”与“不变”之间,铺展出一条乡村振兴的“美岭之路”。

 

苏新添:守住家园,铸造奇迹

 

陈记者,你对我们美岭最了解了。

 

那个时候真的是穷啊!后生家娶不上媳妇,还让人编成歌诀:“宁吃咸竹笋,不嫁尾岭人。”哪个女孩子敢来呀?!不过我们确实是穷,1978年人均收入才70元,自己都养不活,还敢想娶老婆?我是受不了穷才走出深山,到外面闯荡世界的。我觉得同样是人,人家能这样发家,为什么我们美岭人就不能学样?虽然贫穷落后,但我们美岭人差钱不差脑,一定能找到美岭人的活路!美岭是我的家乡,我有责任守住这个家。我带着赚到的第一桶金,带着跟我闯荡江湖的弟兄们回来了。

 

不是说“要脱贫灯先明”吗?我率先把自己在外打工积攒的5万元全都拿出来,村里人七拼八凑,筹集了8万多元,买来了水电设备,硬是用意志和肩膀扛到山沟里,建起了一座小水电站。美岭人第一次亮起了明晃晃的电灯,也点燃了村里人跟着我干的信心和决心。

 

我们先后办起了胶合板厂、纸箱厂、火电厂、水泥厂、人造板厂……美岭的集体经济几年一个新台阶,到1995年12月,成立了“福建泉州美岭集团公司”。全村经济结构由农业型向工业主导型转化,村民由农民全部转化为企业工人,人均月工资达6000元以上;60岁以上老人每月可领取1000元到2000元养老金。村民自豪地说:“我们领着城里的工资,住着宽敞的房子,吃着自己种的菜,上着村里的班,好日子才刚开个头哩!”

 

我坚守在山沟沟里养大“金凤凰”,走共同致富的社会主义道路,符合美岭的实际,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1998年,美岭村成立泉州市第一个村级党委会,我当选党委书记;1997年和2002年,我当选中共中央第十五届、第十六届候补委员。历史认可了我。

 

苏清泉:守住辉煌,继往开来

 

要说感触,以前我也跟你说过多次了,还是那句话:上辈人创下的事业交到我手里,我就必须守好并且发展好。

 

社会环境好了,致富的门路多了,山沟里的能人都想往外跑。作为美岭村第二任党委书记、乡村振兴的亲历者和实践者,我深深地感到,乡村要振兴,人才是关键。美岭从无到有,从特困村到全国明星村,离不开一代代敢为人先、拼搏奋斗的美岭人。

 

在步步推进美岭集团向前发展的过程中,我倾力于打造“人才振兴”工程,坚持待遇留人、事业留人、感情留人,构建以人才为中心的人才制度体系,将集团打造成“引得进、留得住”的梦想港湾、事业港湾。

 

刚才你碰上的美岭水泥有限公司总工程师王继勇,刚到美岭时曾经打了退堂鼓,我最终以真挚的诚意让他在美岭扎下了根。这位业内认可的一流专家主持节能降耗技术改造和智能化升级,能耗降低10%以上,一年可节约成本近2000万元。他跟你说“当初留下来是最正确的人生选择”,确实是心里话。目前,美岭集团90%以上的员工都是从外地引进的,其中高级工程师10人、工程师30多人、大中专生600多人,成为美岭发展的中坚力量。

 

吸引外地人才重要,培养自己的人才更是根本。从2000年开始,在老书记的矢志坚持下,美岭先后投资16.5亿元建设了泉州市第一所公办的村级完中——美岭中学。20多年来,已形成中学、小学和幼儿园一体化办学模式。美岭集团每年拨出2500万元,用于奖教奖学。

 

美岭中学 吴锦明/摄

 

美岭中学的创办,既给山区孩子带来就学的福祉,也成了美岭的“乡村振兴人才库”。美岭中学培养的学生如今已遍布各地,他们都以各种形式源源不断地反哺铺就他们成功之路的幸福源头。

 

美岭中学的首届学生官一宏家中贫困,在美岭中学靠奖学金一直支撑到上大学。他心怀感恩,放弃了在南京优厚的工作,与妻子一起回到美岭中学任教,现在当上了副校长。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的冯世忠,如今在美岭水泥厂负责信息化技术改造;水泥厂副总、工会主席郑信鹏毕业于吉林大学……美岭集团许多骨干人才都是从美岭中学走出来的学子。可以这样说,美岭村每一个产业的做大做强都与人才密不可分。

 

我们一路走来产业越办越大,村财越来越富,村民的钱包一天比一天鼓,去年人均收入达7.85万元。千方百计让群众共享集体经济快速发展的成果,才能让他们坚守在这方热土,为美岭的不断发展贡献力量。

 

苏永钢:守住初心,赓续华章

 

你问我当年为什么会回美岭?确实,从湖南科技大学经济系毕业时是有不少的路可走,但最后我还是毅然选择回美岭。我深感爷爷辈、父辈创下的事业需要有人继承,因为我是美岭人,责无旁贷。这“大任”既是“天降”,更是大山的呼唤。

 

我从基层一线做起,在实践中锻炼提升自己。几年的学习实践,我对企业的生产管理有了深入的了解,也对美岭精神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2021年我当选美岭村第三任党委书记。美岭人将这份沉甸甸的信任交付给我,是我最大的压力,也是无尽的动力。

 

我认为,美岭的基础好,发展快,这是美岭继续前行的基本保障。所以,在现有的产业基础上实现产业升级、转型发展,是美岭的当务之急。

 

我们捕捉新机遇、创造新空间,抓住加快推进工业企业“退城入园”转型升级的政策契机,打造“美岭智慧产业园”。投入运营后,将构建起智能生态圈,满足不同小微企业生产经营需求。同时,硬性的门槛要求,可以倒逼高能耗、高污染、产能过剩的传统产业自我革新或自我淘汰。我们已经先后停产胶合板厂、纸箱厂、造纸厂和火电厂。

 

在水泥厂你也看到了,我们推进的是数字绿色技改,投资10亿元建设的那条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产线,日产熟料可以从2500吨提升到4500吨。

 

刚刚荣膺“2023年度泉州经济人物”称号的我十分清楚,乡村振兴的生命力在于持续,永动力在于人。必须让美岭人不断增强获得感、幸福感,对乡村振兴前景充满必胜信心,才能守住梦想的初心,继续谱写时代新华章。

 

你要采写美岭的新故事,告诉你,就在路上。

 

没错,就在路上。

 

美岭三代人的故事,搏动着美岭人对美好生活执着追求的生生不息,贯穿着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一脉赓续。

 

“美岭之路”是一条共建共享共赢的道路。在美岭——全面推进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为社会——出资4000多万元拓宽硬化县道348线,方便2个镇6个村群众的出行;出资1200万元拓宽硬化省道203线,成为福建省第一个参与省道公路建设的行政村;2020年新冠疫情时期,向中华慈善总会捐款2800万元,2022年又捐出3800万元,还向永春县医院捐款1220万元,为抗击疫情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截至2024年,美岭向社会的捐款累计达到了18亿多元。他们不光为美岭人,更着眼所有的人。

 

美岭这只金凤凰以绚丽的羽毛编织出莲花山下骄人的画卷,如今,又将如何书写乡村振兴的新篇章呢?美岭人的答案是:继续传承弘扬美岭精神,打造总资产超百亿元的美岭产业版图,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宝贵的。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都可以造出来。”美岭的奇迹印证了伟人的论断。

 

“美岭的辉煌属于改革开放伟大新时代的美岭人。”高擎美岭这杆高高飘扬的大旗,带领美岭人守住大山的三代领头人如是说。

 

是的,是人,是美岭人。他们正在不断地创造人间奇迹,守住的是美岭人千秋万代的幸福生活。

 


 

专家点评:

 

中国古村守护人、福建省传统村落保护大使暨达人、西南大学中国乡村建设学院特约研究员周芬芳点评:

 

美岭人三代的发展故事,可以说是感人肺腑!他们借时代的东风创造奇迹,走出了一条康庄大道,真是值得学习借鉴。新的挑战已经来临,不变的是代代人都需要敢于奋进、敢于创新的精神。美岭三代人正是这样:苏新添敢为人先,苏清泉敢于树人,苏永钢敢于革新……美岭人还有更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具有社会使命感。群雁高飞,头雁领航,美岭三代,代代都着想公共的事业。

 

电灯和公路的问题迫切,就解决电灯和公路的问题;生活待遇问题是人才踌躇的原因,就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办学、捐资,一切都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做企业,实打实地干;做社会公共建设,真真正正地投入。我们要向美岭人学习,随时要有千秋万代的考虑,须臾不要忘本。

 

网站首页    乡村振兴    讲好乡村振兴故事(三)| 系列报道⑩守住大山的人

讲好乡村振兴故事(三)| 系列报道⑩守住大山的人

2025年2月26日 09:24
浏览量:0
导 航
热 点 推 荐
曝光平台